美文网首页
《百心百匠》:吴晓波拜师白茶非遗传承人,以匠心动人心

《百心百匠》:吴晓波拜师白茶非遗传承人,以匠心动人心

作者: 7ecd8109c5dc | 来源:发表于2017-12-27 15:54 被阅读141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在洪流中不断的被裹挟被吞没,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工艺也面临着失传和灭绝,这时候却还有一群匠人,甘于忍受寂寞,一生只做一件事,默默守住自己的心,将手中的技艺和心中的信念,通过作品和品质传承下去,令人敬佩,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最近,由知名媒体人、《新周刊》创始人孙冕先生发起、湖南卫视领衔制作播出的公益文化节目《百心百匠》以崭新的视角讲述匠人故事,以赤诚的心灵守护匠人技艺,用最年轻的语态,让濒临消亡的中国手工艺及其传承者重获关注。

    在12月21日播出的节目中,《百心百匠》节目发起人孙冕和嘉宾财经作家吴晓波,来到了福建福鼎,带领观众走进多彩的白茶世界,致敬制茶大师的匠艺匠心。

    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白茶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银叶白汤”便是其最大特点。白茶汤色清淡、味鲜醇、有毫香,因满披白色银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陆羽的《茶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里的白茶山,便在今日的福建福鼎。

    在这里,有一座江南保存最完好、单体面积最大的翠郊古民居,正是白茶非遗大师、吴氏茶艺第三代传人吴健的祖居,更是吴家制茶历史的见证。吴晓波与孙冕的白茶学艺之旅从这里开始。

    274年的古宅没有一点异味,也不曾使用过一点油漆,更加不允许在宅内抽烟点香,为的是防止茶叶哪怕一丝丝的串味。这是一个制茶世家的严谨和操守。

    学艺的第一道考验:辨茶龄。

    将三种年份不同,质量不同的白茶放在面前,同时冲泡、品尝,进行对比。对着三份茶看、闻、品一番下来,吴晓波和孙冕两个外行都将50年的茶认作了新茶。50年前的茶,一芽两叶还保存得十分完整。附耳倾听,轻触茶叶竟有脆响,这是茶的低语,更是岁月流逝的声音。

    学艺的第二道考验:摘原叶。

    为了了解白茶最原始的状态,吴健带着吴晓波和孙冕上山,寻找树龄达到百年的古茶树。古茶树长在高山深处,完全不施化肥和农药。吴健将茶枝弯下来,让两个徒弟看鲜叶上虫咬过的痕迹。这样的叶子,“剩下的一半我们吃。”

    无论是古茶树或制茶人,都以最天然的状态,和周遭的生命和谐共处。

    学艺的第三道考验:萎凋。

    白茶采摘后,经过萎凋、烘焙两道关键工艺就可装箱保存。工艺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以掌握。

    萎凋,将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水分低至25%。期间要进行“开筛”,让茶叶能够自然收缩。吴健开筛行云流水,茶叶铺展均匀;吴晓波试了一下,茶叶就堆积一块了。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要做到运用自如,“起码要学到三年差不多”。

    萎凋过程,还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将茶叶搬出晾晒或搬入阴凉处,每天“最少最少要6次”。为了赶时间,搬进搬出的时候,吴晓波和孙冕都是一路小跑。

    学艺的第四道考验:烘焙。

    烘焙是决定白茶香气的关键步骤。用80度左右的炭火,将萎凋叶的水分蒸发到9%以下。再低温慢烤,烘焙出茶香。手工探焙、铲开炉灰、翻倒茶叶……吴健的手上的炉灰和烫伤,是经年累月留下来的痕迹。他的拿手绝活三口香,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制出的茶叶捧在手中,连续吸三口,而茶叶的香气绵延不断。

    采摘、萎凋、烘焙、装箱……30余年来,吴师傅将这一整套制茶工序练得炉火纯青。闲聊中,吴健说起曾有人拿了自己做的茶,让他看一下。“他看到成品,就将这茶是怎么做的,所有的流程都说了一遍。”他女儿补充,“后来我们试了一下,跟他说的一模一样。”三十多年沉浸于制茶,用心,用时间,最终形成了他技能上的直觉。

    何为匠人?有人说,就是用一生做好一件事。当我们将一位手艺人称为“匠人”,是感喟于他们穷其一生,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决心。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匠人只为一份坚持手起手落,他们的身上,都是关于时间的故事。《百心百匠》试图将这些日渐老去的匠人用几十年乃至一生的时间诉说的故事,告诉给每一位观众。

    《北京茶叶网》致力于传播中国茶文化,为促进中国茶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中国茶产业的“中国茶,世界梦”而贡献力量。

    请扫一扫或长按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及时了解更多茶圈资讯、相关政策、品牌故事、专家观点,以及商品销售、品牌策划推广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心百匠》:吴晓波拜师白茶非遗传承人,以匠心动人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pu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