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主人公弗兰西出生在贫穷的移民家庭,日子从来都过得结结巴巴的,可是每周末,妈妈煮咖啡时都会多煮一些,弗兰西几乎每次都要倒掉剩余的一半咖啡,可是书中母亲凯蒂说:“没事,弗兰西,不管日子怎么样,你都有浪费的权利!”所以每周弗兰西都会很小小的“浪费”一把。
这和我们从小受到的“勤俭节约”的教育是矛盾的,因此当时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后来慢慢长大后,才明白凯蒂的苦心——倒掉咖啡其实也意外着一种内心的强大,一种自信——我能生活得更好,以后会拥有更多更好的“咖啡”。
而现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虽然不愁吃喝,但是却没有摆脱“心穷”的状态。
什么是“心穷”?
心穷的一大表现是:只节流不开源。
我们常说“开源节流”,不少人为了节约开支,抠抠搜搜地活一辈子,爱贪各种小便宜,这就是心穷。其实明明有更好的方法——开源来扩大收入,但他们却始终“各种担心”,不愿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只好抱着自己的存钱罐过活。
心穷的第二个表现是:自我价值感低。
心穷的人很容易对自我价值估计不足,即便自己的生活条件不错,心里也常常认为自己“配不上最好的”,容易无意识地讨好别人,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害,也不利于个人长远的发展。而强调精神富养的家庭培育的孩子,如弗兰西,就自信地成长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即便从小家境困难,她也没有放弃追求更好的生活,最后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
物质的贫穷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精神的贫穷却会让人们失去奋斗的信心和动力。因此要注意不要陷入“心穷”的陷阱,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自信地主动迎接生活的一切。正如《布鲁克林有棵树》作者贝蒂·史密斯说:“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