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没有认真读过完整的一本书了。
搁置的书单依旧被搁置着,并没有其它重要的事情要办,也没有什么规划、计划、准备,每天时间以无从计算的方式消耗。偶尔略感负疚,又很快被短视频或网文所带来的短暂的既得性的满足感释然,时而还是会抬头或低下头,思考或沉默。
时间应该怎么过才算不是空度呢?
过去我总是忙于寻找答案,并愿意给它以某些使命感或责任或义务感,好像只有这样才算是充实的,是有意义的,并且它很有价值。我相信。
相信算不算某种自欺又或是自圆其说的把戏?还是说,不过是掩饰背后自娱自乐所带来的负疚,好以此达成平衡,然后才可以理所当然且平静地度过接下来的时间。
如今的我好像不那么热衷于答案了。
兴许,有答案未必是好的。我不确定。甚至,我有些害怕真正的答案。
我是说,不要那些从别人那听来的答案,不要夜深人静时内心发出的声音,不要真正现实的结果的或者是只有这样、只能这样、应该如此、必须如此诸如此类的事实。
事实加之以观念,观念之于态度,态度之于立场。如此理所当然,却又如此令我心生厌烦。
如果完成一件事并且再没有与之相关或对应的后续,如此便算是结果,我不知道该不该去计较这份结果。
我是说,权衡利弊,计较得失,总结好坏,是非取舍……如此这般去盘算,我不确定是否有其作用,还是说,这些又能说明什么呢?
像是为了解释某个名词然后找到了比喻、拟人、形容词或进行概念转换,之后它被理解,或认可,或肯定,或自以为明白……归根结底,这真的是自己需要或想要的吗?
我的父亲在我眼中一直是这样的人,为了证明自己而去证明,说时一时爽,证明跑断腿,表面看起来总是很忙,生活应该很充实,且应该是总能做出一些事儿,否则,如何去证明自己呢?
可惜的是,他常常被利用。
说着无心,听着有心,顺杆子往上爬。我父亲递了这个杆子,不爬似乎说不过去吧?于是,帮别人做了很多事儿,却没有一件是自己的,或者说是彼此的。
是的,在彼此的事儿,在他自己的事儿上,他是丝毫不见外的。丝毫没有担当,丝毫没有风险共担精神,当然,他也很“高尚”,坚决不共享。只是,这一点在家人看来,在亲戚朋友看来,真诚的看,很受伤。原来外人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啊!
是啊,我们不会想着利用,不忍心,很多时候也确实是他压根不在意、不重视,更是不放在心上。
大概是,我们并不能增益他的名誉,且多少有些“自卖自夸”和“自家人说的不能作为证据”,毕竟,难免主观。可是,如果是不好的呢?
外人如何洗白,因为利益,那大概就需要用更多的利益去交换,去经营,去维持。
很难说,他真的清楚这份代价吗?
反正,直至如今,打我记事起,家里好像从未发生过什么变化。虽说自建了个房子(装修都没有完全落实),然而里面的大件家电却几乎全是我购置的,要么就是之前老旧的。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书桌,书架,椅子,乃至于茶具,茶叶,保温壶,烧水壶……而他买了什么呢?用他惯常的话(博取同情的话)来说就是,他五六年都没穿过新衣服了。
关键是,他每年都外出务工,还是一分钱没有。我从出社会起便没有再向他要过一分钱,哪怕我负债十余万时,我再清楚不过,向他要也没有。
更叫人寒心的是,妹妹的学费,伙食费,这两个基本的费用还常常延迟或推脱给母亲。关键是在问起时,还常伴随这羞辱、讽刺、谩骂,令人窒息的语言暴力是他的常用武器。一名未成年,却要经历这些,想退学,轻生,落到父亲眼里好像只有一句话就可以推脱:不听话。
谁叫你不听话,那么不给你也实在正常不过,不是吗?作为一种交易,或者又是什么呢?我不懂。
回过头看我的读书,我的书单,一再被搁置或者说,渐渐不需要,多少心灰意冷,以及有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我是说,大概就像父亲,如果不是放在父亲的位置,而是放在孩子的位置,似乎就很好理解了。大概会是很容易被原谅吧。
言外之意是,如果我不曾认真想过要好好读书,多半我也不会去刻意准备什么书单吧。有一本读一本,读一本换下一本,也许并不需要书单。自然而然,理所当然,水到渠成,如此,是否会更顺畅呢?
如今看来,反倒因为有了这份书单,反而成了一份负担了。既像是过去所欠下的债,又像是未来需要的一个交代,而如今我在做什么呢?
我是说,就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绝大多数人都想的是事先准备或计划,而我想的是何以为“立”,以何为“立”,所谓准备或计划,如果是奔着目的而去……
就像《半山文集》所言:
“凡事,皆要学会在过程中去发现和收集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要等到所谓的结局。”
我想到:
毕竟,很多事只此一次。
如果总依赖于结果,那么,也必将被结果所影响,甚至是被控制。
已经成为结果的结果,放不下的结果,就是再无修正和完善的机会。更是毫无长进的徒劳之举。就像上面说的,只此一次。
如若不是,重复,然后战胜。这是小孩子的胜负欲。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改变。你还是那个注重结果的人,还是那个依赖结果的人,甚至变成更加坚定注重结果的人。
话说回来,如果在乎结果却不注重过程,注重过程却不思考出发点……那就真不知道在乎的是什么了。
毕竟,机会真的不多,有一次是一次。
我是说,如果准备或计划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大概我更倾向于:“万事开头难,更难在于善始善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