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现状
1.文本解读没有解读
文本解读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备课时会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文本解读只有仰视
欣赏性阅读对文本是持一种只见文本不见读者的“仰视”的姿态。阅读教学倘或习惯于采取仰视的姿态对待文本,其言说往往对文本有顶礼膜拜而会忘记了“自我”的存在,从而陷入一种“文本中心”的境地。
由于我们教材所选入的人或事非“平常”人、非“寻常”事,我们在解读时更多地会走入“仰视”的误区,对于文本中人物的闪光点、事件的特殊性、文本的精神内核进行“肆意”地放大,在放大中人物变得飘渺、变得“高大”;事件变得传奇、变得“神”化;精神变得“崇高”、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3.文本解读给文本贴标签
贴标签,就是用现成的套子和事先认定的概念给文本定性。比如一解读杜甫的文本,就贴上“忧国忧民”的标签,却不知“黄四娘家花满蹊”之类的文本,根本就谈不上忧国忧民;一解读鲁迅的文本,就贴上“匕首投枪”的标签,却不知鲁迅的不少文本中也存在着脉脉温情。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文本千差万别,而标签却很有限,这样的"解读“往往生硬无比,破绽百出。
4.文本解读重心失当且僵化
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少,真正的阅读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少。
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影响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处理和指导,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