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镇西:有意义又有意思 ,才是好的教育

李镇西:有意义又有意思 ,才是好的教育

作者: 星期八_902b | 来源:发表于2019-05-16 10:36 被阅读0次

    我的收获:人的教育中,儿童最有价值。重视十岁以前的教育吧,尤其是父母的陪伴。当时十岁之后老师,社会再去教育的时候,尤其是父母,他们已经不需要了。如何教育?让我们试着变成儿童,站在儿童的视角。心灵的教育就不会远离你,教学亦如此,备学生是一个好老师的标志,站在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知与不知,想与不想等,课堂才会收获惊喜。

    我演讲的主题是: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今年,是这位教育家的百年诞辰,我重读他的书,读到这句话:“人是最高价值。”这里的“人”特指儿童,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儿童。所以这句话可以表述成“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如果我们承认“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严、个性、精神世界、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

    教育,说到底是要给人幸福。但我们很多教育者往往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家长也爱这样对孩子讲。好像儿童这段经历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可无论陶行知还是苏霍姆林斯基都认为,童年有着独立价值,本身应该是幸福的。

    钱学森教授曾有一句著名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注意,这里说的是“总是”,也就是说不是短时期内,而是很长时间。

    在一次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把这句话改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

    对,这样问才完整而准确,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人才”。什么叫人才?就是拥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人才是被人用的,具有工具属性。如果我们只盯住培养“人才”,而忽略培养完整的人,那么“精致利己主义者”将源源不断。

    应该是“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而不是“才”的价值高于一切。而有了杰出的人,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

    另外,还要警惕互联网时代“人”的失落。为什么?有人说,以后人将越来越被机器取代,尤其教育行业。因为只要打开互联网,坐在家里就可以听到世界上最好的课。不用到学校去,打开电脑便可以听各名校教授、名师的课。这不是一样的学习吗?这样理解对不对?似乎是对的。但是这个“对”的前提是,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

    但我们教育的功能真的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吗?大家看这三句话。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两个心,一个教师的,一个学生的,二者相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三位大师都把教育指向了人的精神。都认为教育是关于灵魂的,而事关灵魂,岂能交给没有灵魂的网络与机器人?

    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价值、精神、人性

    有资料显示,在12个不容易被淘汰的职业中,教师被淘汰的可能性是最低的,只有0.4%。

    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被淘汰的职业有三个特点:第一,必须要有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教师就是和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因此,教师的工作必须是个性化的,不能一刀切;第二,爱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与关切。人文情怀是机器没有的,而教师有;第三,创意和审美。这是很主观的东西,机器不可能有。

    大家想一想,我们教师具不具备这三条?如果具备这些,那就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就算是相对更客观理性的数理化教学,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们学数学、化学、物理,绝不是培养专门的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当然也可能个别学生走这条路,但对多数学生而言,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信念、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还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克难题的喜悦……这就是“人文”。

    尽管学科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技能,但这无法抹煞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冷冰冰的知识?

    离开了人与人的精神相遇和心灵拥抱,就没有教育。来比较一下医生和教师的工作。医生面对病人,必须保持冷静、保持理性,不能过于感情化,否则会影响他对病人病情的分析和判断;但教师相反,面对学生他必须充满感情,投入感情,在精神上融入学生之中,唯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和教学。

    因为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真正的教育过程,从来就不是师生之间单向的“我讲你听”“我说你练”工程式的“机械操作”。

    无论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只有当师生彼此相融,彼此能够听到对方的心跳,能够感受对方的脉搏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

    尊重儿童,意味着教育过程要有儿童情趣。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时,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当时我读到这里,眼睛停在“有意思”三个字上想了很久。“有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我得出结论,他的“有意思”就是情趣、浪漫、好玩,如沐春风,时间过得很快,在学校一晃就放学了……

    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什么叫“有意义”?指站在成人的角度看教育,教书育人嘛,失去了意义就没有教育。但还得有“有意思”,这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感受教育——有意思吗?好不好玩?

    我们往往更多地重视教育要有意义,现在我们要强调教育还要有意思!有意思的教育,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感受、领悟、实施的教育。

    怎么才能让教育有意思呢?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有儿童视角。什么叫“儿童视角”?我的理解,就是从儿童的角度看待周围世界的视角,包括校园的一切。比如,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多时候就缺乏儿童视角。

    我非常赞同校园化建设,但是想一想,现在一些校园化建设是不是离孩子越来越远了?我们现在的校园文化建设太干净了,太精致了,太一尘不染了!孩子想打个滚儿,没地方;想你蹭我一下我蹭你一下,也没地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学校要有泥土,要有大树。可现在的学校有泥土吗?到处瓷砖,到处水泥地面。孩子们走进校园就情不自禁就要收敛,小心翼翼。十二三岁、十四五岁的青春激情无法释放。

    我所任教的武侯实验中学校园,后边有一个空地。一到春天,杂草疯长,不需要去修剪的,各种灌木、小树也是枝叶繁茂,多好!当我得知这块土地是预留做体育馆的,我就着急了。我去找局长商量,能不能给我们学校留一片空地,孩子们需要撒野的地方,这是学校呀!后来教育局局长接受我的建议,另外改了图纸,体育馆建好了,也给我们学校留下一片空地。虽然现在它比过去要规范一些,不会让杂草疯长,但毕竟留了一块给孩子撒野的地方。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大概30年前左右,我收到一位高二女学生的来信说,李老师,现在我们教育的问题是,“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而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这句话当时就击中了我。我就问自己,喋喋不休、滔滔不绝讲那么多,是学生想听的吗?而他们哪些需要我解答,我却浑然不觉。

    说自己“教书育人”,其实,我离他们的心里很远。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要是指儿童的精神世界。30年来我经常想这句话,反思我的教育。后来我当校长,不仅一次给老师讲这句话。我对老师们说,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平时最该想的是什么?应该是——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这才是教育。

    既然“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我们应该让学校的教室成为孩子迷恋的地方。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每个星期天、每个寒暑假都和孩子们泡在一起,在小溪里捉鱼,在岷江边戏水,让风筝在海洋般的蓝天上优雅而自信地写诗,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注意,这不是文学描绘,而是我的真实经历。

    教育应该是具有浪漫气息的,前提是教育者本人要有浪漫的情怀。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和我的幸福。

    我比较反对“坚守”这个词。为什么用“坚守”进行教育呢?什么叫“坚守”?就是咬着牙,鼓着腮帮子告诉自己挺住、挺住,再坚持一会儿……我用什么词来说我和教育的关系呢?享受,“享受教育”。

    去年春节前,我和我第一个班的学生相聚,他们给我建议:“李老师你退休前再给我们上最后一节课吧!”今年七月,我果真给学生们上了退休前的最后一节课。历届学生从各地赶回来,还有从德国赶回来的。不少学生还带着他们的孩子,还有他们白发苍苍的父母。这不是上最后一节课,是重温我们走过的青春,重温我们曾经有过的温馨时光。

    要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幸福的自己

    儿童是最高价值,包括他们的尊严。

    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 “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说得多好,因为“人是最高价值”。这里的“人”指的不只是“天才儿童”,或“优生”,而是每一个儿童。

    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幸福的自己——不一定“卓越”,卓越只是一部分人的事,多数人就是平平淡淡,但是他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

    半个多世纪前,有人说人类已进入“科技时代”了,进入“数学时代”了,是“电子世纪”,是“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对,当今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预言,再过50年也是人的世纪,而且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那时候,人的全面发展将更为充分。应该说人类越发展,教育就越接近人的心灵。

    只要把教育的目光永远对准人的心灵,我们的教育就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不管外边的“新提法”如何日新月异,“新理论”如何花样翻新,我们的教育永远处于时代的最前列。因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镇西:有意义又有意思 ,才是好的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yb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