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进进退退
云野
从事教育可能是基于父亲无形影响的惯性,其实我本身对教育是比较模糊的,不知道其中的意味是啥。直至现实扑面而来,才逐渐明白教育应该要做点啥,事实时机上已经需要作一些调整。
受的教育应该也是得“用”出来,用在何处?那时,20世纪末,政策流的引导是“科学引导未来”、“21世纪是生物世纪”;确实以科学、工程项目为导向的不少,乃至现在生物技术世纪也是逐渐明朗,还是觉得最该明朗的是,我们的心该往哪里。汪峰的歌,似乎给人带来一种呐喊与释放;《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情节,似乎给人带来一种教育的启迪与增益;渐渐对当初的选择与落地有点理解,知道时间为何这样推动着。
父亲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他每天都活得相对计划,乃至后来发生了意外的事,才知道基础教育的早期准确,有可能是相对的“禁锢”。其实,怕没办法完成相对系统的教育,高中时我选择了退路,报读师范——父亲是知道从事师范意味着啥的,一直劝我放弃读师范的想法。看到了数位院士在一个期刊上的呐喊,我突然间觉得受着政策的庇护顺便做点事也挺好的,起码我们的青春与热血和祖国同步,与时代同在,为何不和青少年们打成一片,起码也让自己保有青春活力,哪怕搁浅思考也是一种另外的“幸福”。
我其实是认可,读书需要有激情与兴趣好奇探索的,失去了有意思有意义的思考与行为,我们读书成为了社会阶层的敲门砖?看到“三傻”的一个傻,救活了两个傻蛋,一个去了公司做外联,一个做了野生动物摄影师,好像做工程师很远,他们都毕业于帝国理工学院,但是他们的选择却是差别如此之大,遵循内心的追逐,做一个真实与愉悦的人,多么重要!我经历过自己读书的艰难,也知道读书也得讲究点方法,但是我们的去向如何?有人基于现实去考虑,有人承托了所谓改变家族的命运,有人默默地认领了他以为的使命,这些都是可以的,只要他把自己活开了,也是不枉生命的来一回;人生百年有时不必得到具体谁谁的认可,在心性的铺排上,人能有他的轨迹留下就好,最终慢慢淹没也是在所难免的。
我相信灵魂点燃灵魂,如果没有过往一些优秀老师的提醒,没有父母对我们的承托,没有社会对我们的宽容与容纳,其实我算得了什么。看到学生没有志向求学,看到学生天真烂漫,看到学生有点调皮,好像看到了我过去的朦胧影子;在工作中,我对周围妥协,乃至融入其中,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丑陋,于是只能依托文字解剖与提醒自己,同时也感恩教育给了我充裕的时间与自己对话,渐渐地头发白了,人也渐渐活得有点蔫了,好像明白,其实又不明白,只好工作之余聊赖,工作时唯程序所依,实际上思考与思维的乐趣,生活的原理聊赖,好像能够对接了起来,渐渐地发现了生物应用科技的可爱与可行。
原来生命的图景远远在我们认知的边缘,我喜欢这种边缘的感觉,因为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远行的目标与分享,分享的路标能够给自己、给别人、给世界带来好处。以您的喜欢与经历、体验为准,我走了,就好像一片轻轻的云彩,一片轻轻划过的教育涂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