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八天假期里,我唯一读完的一本书就是这本《对伪心理学说不》。
这本书告诉我什么是科学心理学,提醒我用批判性思维对待大众读物和新媒体中所谓的心理学专家及其观点。
这本书对于心理学专业人士及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之前,没有比心理学更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知识的学科了。我们不必要像怀疑心理学那样怀疑我们学到的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很容易让人误解的学科,因为它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它研究的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普遍关心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这些理论指导我们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我们很少会清晰系统的并有逻辑的表达我们的理论,通常只有在特意关注它们或者发现它们受到某种挑战时,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而且大众有预设情境的偏见,总是希望听到与自己的想法相符的理论,来验证自己的先见之明。很多伪心理学的理论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来传播自己的理论。
人们不懂量子力学的术语,但是不会轻视它,人们不懂心理学的术语,就会轻而相信那些所谓通俗易懂的知识,因为人们太渴望用心理学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会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期待作者给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来告诉我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以便我对照着科学的理论体系来辨别伪心理学。
可惜,心理学并没有这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因为心理学包含了很多分支,各分支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科学心理学不是一整套宏大的理论,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仅仅能够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以美国心理学会(APA)为例,它包含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等53个分支。
也许心理学唯一相通的地方就是心理学家获取新知识所采用的方法,这也是科学心理学共同的特点,也是辨别伪心理学的途径。
科学心理学的特点
为了理解什么是科学心理学,就必须了解什么是科学。
作者指出了科学的三个特征: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产生公共知识、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科学家通过验证来寻找世界的规律。心理学理论的获得过程是系统的实证过程,因此心理学也与操作主义、与实验组和控制组、与变量控制、与数据统计等词汇联系起来,而不是个人化的体验和感悟,不是头脑风暴或者纯粹的逻辑推导。
心理学产生的公共知识要被科学团体接受,它必须能够被原始调查者以外的其他人所重复。研究者将研究发现递交给科学团体,团体中的任何人都能对其进行重复的检验。
很多伪心理学家是避开科学出版的常规渠道的,他们直接通过媒体公开他们的发现。
大家要辨别科学理论的真伪,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考察这些发现是否在得到认可的科学期刊上发表过,以及是否经过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是指每一篇投到期刊的文章,都要经过数位科学家的评审,并将评审意见提交给编辑,再由编辑权衡这些意见,确定这篇文章可以立即发表,还是需进一步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之后再发表,或是因为价值太低而拒绝接受。
经过同行评审是科学信息的最低标准。因为大多数科学领域都会有几十种质量参差不齐的期刊。
换句话说,发表只是一个最低的标准,如果连发表都没有,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判定这个理论是伪科学。
人们总是期待心理学家回答终极问题,比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科学心理学针对的是可解的具体的问题,比如:给予结构化语言刺激的3岁儿童,与那些没有给予这些刺激的儿童相比,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做好阅读的准备?
针对“生命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因为它不是实证问题,因此不属于科学领域。科学家们所致力解决的问题,是能通过现有的经验技术获得答案的。
被夸大的弗洛伊德
如果问一个非心理学专业的普通人,让他说出一个心理学家的名字,那么80%的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弗洛伊德。
事实是弗洛伊德对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无限的夸大了!
弗洛伊德的光芒掩盖了其他领域心理学研究者的工作和成就。另外,弗洛伊德所构建的理论很难用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这也为后来很多伪心理学和虚假治疗手段的滋生和发展留下了一道后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必然要遵循科学的标准,也就是说它的研究是实证可解的问题。研究结论要能够被重复验证,并能经过同行评议获得认可。弗洛伊德是根据他的个案研究和内省的方法,建立了一套精细的理论,所依据的数据并不足以支撑理论。他专注于构建复杂的理论架构,但并没有像许多现代心理学家那样,保证这些理论建立在可靠可重复的因果关系之上。
科学心理学——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是心理学最大的特点。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会告诉人们,哪些事情会发生,哪些事情不会发生,如果不会发生的事情确实发生了,那我们就得到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些理论有问题,它需要修正,或者是需要去寻找一个全新的理论。无论是哪种方式,我们都最终会有一个更接近真理的理论。
很多伪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不能被证伪。他们提供的理论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情况。比如,一位医生提供了一种治疗黄热病的方案。宣称所有被治好的病人都归功于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所有没被治好的病人都归因于病人病入膏肓。这是一种不能被证伪的治疗方案。
弗洛伊德的理论,使用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在事后解释人类行为,但并不做事前的预测。
科学进步的模型应该是提出理论,并从中推导出假设,然后假设接受各种技术或方法的检验,如果假设通过了检验,该理论就得到某种程度的验证。如果假设不能被验证,这个理论就要作出某种程度的改变,或者被某一个新理论所取代,理论总是在被提出、被验证、被修改、被完善的过程中产生的。
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的不可信
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所谓的孤立事件,缺乏比较信息,而这种信息对于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说是必要的。
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是媒体心理学惯用的套路,脱口秀节目和通俗心理学图书充斥着基于作者临床经验的心理学理论,他们通过这种渠道提供给公众的许多疗法。能够支持这些疗法的,无非是那些曾经接受治疗,并认为得到了改善或被治愈了的人的个人见证。
在伪心理学领域,各类庸医庸术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凭借的就是那些对疗效满意的患者的见证。
为什么大众愿意相适应这些个案和临床见证?因为,这些个案具有鲜活的吸引效应,活生生的例子总是具有很强的鲜活性。
就比如说购物,当我们对不同的品牌考量了半天之后,由于某个朋友对于另一产品的推荐,而在最后一刻放弃了自己的选择。鲜活性效应也就是说人们在面临问题或决策情境的时候,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人们更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的信息,这就是信息的鲜活性。
个案研究或临床经验中获得的灵感,在特定问题的早期研究阶段比较有用,因为他们可以提示哪些变量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科学理论或者科学方法的提出,需要一些列的科学实证。个案研究不能作为实证的证据。在个案的基础上考量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经过一系列对变量控制的实验,实证之后的结论才能判断理论的真伪。
一些所谓的有效个案可能不过是安慰剂效应。大多数有效的治疗都是由于治疗效果和安慰剂效应的组合而产生的效果。
许多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问题的人,在接受心理治疗后说他们的情况有所好转,然后控制研究证明,在这一客户比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安慰剂效应和时间推移,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时间推移也就是自然康复现象。
审视自助类读物——检查你的书桌
虽然很多人多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心理学也被给予很多负面评价。这也是心理学的形象问题。比如对弗洛伊德的错误认识导致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
对心理学的偏见使得那些伪装成心理学的伪科学书籍充斥在各个书店。许多超自然的现象,如心灵感应、意念移物、通灵手术等超常现象压根不在现代心理学的范畴之内。
或许你的书桌上还有很多的自助类读物。心理科学并不认为几个个案研究、见证叙述和个人经验就能够支持某种疗法,而这恰恰是大多数自助类“疗法”安身立命的根本。很多声称赚钱、减肥的书籍总是宣称立竿见影。这些“疗法”很少基于控制实验的研究,也缺少同行评审,所以爱出风头的媒体名人或许与心理学毫无瓜葛。
如果作者是临床医生,他的疗法也难免是个人经验或少数几个病例,他们提出的“发现”若想被证明是可靠的“疗法”,尚需要大量的实证和严密的证明。
曾经我以为心理学是很高深的学科,因为它研究人的心理和大脑;曾经我以为心理学是很通俗的学科,因为书店里有太多冠以心理学的书籍,读起来通俗易懂,颇有道理。
读完《对伪心理学说不》,虽然没能获得一整套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但是掌握了辨别真伪的三个关键词:系统实证、公共知识、可解决的问题。
对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都应该有批判性思维,对心理学尤其如此。人人都知道弗洛伊德就像人人都知道牛顿。对前者,你有没有怀疑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