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不对,全都白费。
不管做什么事情,特别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出效果的事,比如学习,短时间内无法看见明显的成绩,要么就是无法单纯靠时间来堆积出效果,而是要时间和质量综合出来效果。
这样的事情,只是靠一时的毅力来,很快就会厌倦,进而懈怠无法继续了,时间和质量综合的技能更加无法看到满意的成绩。
这些做法指的是把一件事当成是任务,没有兴趣,被动地执行。
在职场上的人就能明白,如果上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下班,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无关,工作仅仅是赚钱生存的手段而已。那么一天八小时的工作,也许前面一两个小时还好,后面的几个小时就成了累赘。同时,在干的工作每天重复,或者是每一段时间内重复,如何做得好也只是能保证到下班的时候可以走,万一出点小问题,耽误了时间就会烦躁不堪。
工作还好有一定的底线,要么是质量,要么是截止日期。如果涉及到自我能力提升这种没有截止日期,质量好坏完全由自己把握的事情,被动去做和主动去做就完全两回事了。
例如,阅读。本身对看书没有什么兴趣,或者是对某一个领域的书没有兴趣,之所以看是因为别人在看。打开书的头几分钟还算是可以,很快就感到头晕想休息了。这个时候,也许兴趣起了一定的作用,也只是一时而已,接着就只能靠毅力来继续。
人最怕的就是有损失,看几分钟就结束,感觉买来的书在价值上有损失,于是就强撑,结果就是和自己的困意对抗,毫无效果可言;要么买来书以后,发了宏愿,一定要在几天之内看完,还煞有介事地算好一天要看多长时间,看不完就是对自己立的誓言地背叛,自己不给自己面子。
再好的阅读方法,在被动去阅读条件下都是白费。也就是说态度有问题,做任何事都不会有好的效果,能勉强及格就算不错了,何况还要在有规则限制的条件下。
因此,在不断反思自己那些日常做法以后,觉得首先要让自己在做任何和延迟满足相关的事的时候,方法是次要的,把自己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才是重要的。
有了主动性,简单来说就是有兴趣对待某件事的时候,自己能够静心去做,不被干扰,特别是不被自己干扰。那些手机是万恶之源只是自己干扰自己,主动性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自己不够静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没有了主动性,手机不在身边也不会专心做事。
然后,从那种消耗自己主动性或者兴趣最小的动作开始。因为我一直认为想要自己安心长时间沉浸在某件事上,自己的主动性的消耗就不能太快;兴趣消耗太快,专注的程度就不会太深,反而在还没有达到足够深的时候,兴趣消耗光了,脑内的其他声音就会出来干扰。
最后,大脑接受了那些由兴趣做动力的操作以后,把这些动作归入了自动反应区域,那么再来讲究方式方法才会有辅助和提高效率的效果。
一开始由于某种诱惑,或者是某种及时激情导致的行动,想要产生效果就必须把这些行动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稳定下来,也就是从态度上形成稳定的主动性行为,再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效率才是正确的做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