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中有那么一段话“大多数情况下,他不愿意承认自己长期运用的经验是错误的,也无意改变现状。有些情况下,他会找各种借口来推卸自己的责任......所有这些借口都成为他逃避自己责任的完美托词。通过这些方式,他使自己的不当行为合理化,将自己不能实现目标归咎于他人,既可逃避他人指责,也无须自责。”
反思自己,是否也会存在这样的行为呢?或者无意当中就有了这样的行为?现在,无意犯错,无心之过都可能是社会感缺乏的表现,使我更加意识到责任与压力。唯有严谨,认真,正确面对才能减少过的频率。
今天,与一亲戚的对话也使我对这段话深有感触。孩子将去实习,但在去的头晚反悔了,不愿意去。问其原因,说我不喜欢,我郁闷,我不开心。听到这句话,我有些懞,也有些生气。好不容易父母几托关系找到的实习单位,就因为自己的情绪而放弃。再问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郁闷。他觉得实习不是上班,三个月后就离开,没什么意思,学不到什么东西。继续追问,他又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找到别的单位。其间,他还提到没有顾及他的感受,他什么都不知道。经过了解,原来因为人托人,所以没法细问,想着实习,就先去做着吧。结果,孩子的心目中是要求有具体工作的。再加上孩子心思重,又有些自卑带来自负,就有了波折。
我想,如果少想些,多做些,是否可以就多些担当呢?几十年的道理,今天仍是适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