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不是人与机器,更不是人面对程序,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与他人很好的沟通交流,是检验我们成长是否及格的标准。
在《非暴力沟通》3——6章中细述的是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卢森堡博士是如何理解的。
001区分观察和评论
我们知道,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就是说要我们客观公正的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可以稍作评论,但是不能只绝对地进行评论而不阐述事实,如果将两者区分不清的话,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进行反驳。
我们大多数人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很难做到不批评、不指责、不分析。比如我们说别人太大方了。这句话并没有体现出评论者对其评论负有责任。正确的观察应该是“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又或者,在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论当作事实。“小明是一个笨学生”这句话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小明在这学期中语文考了64分,数学跟英语都不及格”
有的评论缺乏依据,需要进行详细的补充。如“妈妈太唠唠叨叨了”可以改为“妈妈在我吃饭时提醒了十几遍要多吃点不要饿着”
而在网上的键盘侠中,最常用的是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作事实。“凤姐长得丑死了”,准确来说是“凤姐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在观察和评论时我们要注意一些词语的使用,避免言过其实,如“总是”“从不”,“他总是很忙,在我需要他的时候,他从不出现”。这里边“总是”“从不”表达的是评论,别人听后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
活这么大,能跟人好好说话是本事 ————舒感002 体会和表达感受
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含蓄的民族,不太热衷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人们总认为感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几千年来都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习惯于考虑别人期待我怎么做,从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渴望,导致心灵被压抑,无法放松。
我们常常搞不清感受和想法的区别。比如“我觉得”是在表达想法,而非感受。类似的词语还有:被抛弃、被羞辱、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
为了清晰地表达感受,我们可以参考下面这个词汇表:
☞(1)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的词汇☞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平静、自在、放松、踏实、温暖、安全
☞(2)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的词汇:☞
害怕、担心,、焦虑、着急、紧张、心烦意乱、忧伤、灰心、气馁、绝望、伤感、凄凉、愤怒、苦恼、生气、厌烦、不高兴、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筋疲力尽、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尴尬、惭愧、内疚、遗憾、
以上这些词汇我们必须很清楚的明白,他们是表达感受的。切记千万不要用错了哦!
活这么大,能跟人好好说话是本事 ————舒感003 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真正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在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会有四种选择,
第一,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犯了错。比如,别人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听到后可能会自责,会以为难道我真的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看来我真是太自私了!这样就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指责对方。很多时候,这是我们的本能反应。不经过大脑思考,就直接去反驳否定,而这多会引起更加激烈的争吵。
第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
第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会让对立的双方情绪缓和下来,有助于沟通解决问题。
通过了解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但许多人,却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比如我老公就经常对孩子说:“都是因为你不听话,不好好学习,才让我和你妈天天生气”。言下之意,我们的不快乐是孩子造成的,听到这话,孩子也许会感到内疚,不得不有所收敛认真读两页书,遗憾的是,这种改变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所以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
把我们的需要而非具体的行为看作有助于身体健康成长的要素,这是非暴力沟通的重点。最失败的沟通是批评,但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通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很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比如我对孩子说“你真是太懒了”,孩子很可能会不高兴的顶嘴,假如换种方式告诉他“宝贝,地上太脏了,你能帮我拖拖地吗”。孩子就会很开心的做事。
我们经常在不顺心时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而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但只要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咱们中国的社会文化并不鼓励人们表达个人需要,尤其是对女性来说,社会常常把女性的形象和牺牲、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对女性的期待和对女人需要的忽视最终导致大量女性朋友不婚恐婚———我一个人明明过的很好,结婚却要我放弃原先自由高品质的生活,去为另一个家庭当免费保姆,关键是还得不到社会的肯定!想想还是算了,不要承受这种痛苦了吧。
在沟通四要素之“需要”中,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显然,这种感觉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我们就很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太大了。一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就会很恼怒,不想再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会显得生硬,给人一种面目可憎的感觉。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和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对他人负责。这才是真正的成长!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做到关心他人。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正在第一二阶段苦苦挣扎,懦弱如我,甚至于连第二阶段都做不到,只是一个可怜的情感奴隶,把他人的快乐当作我们的义务,处处牺牲自己满足他人!所以我潜意识里把亲人当作负担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想做一个在别人看起来自私的坏人,放飞自我,只为自己而活。涅槃重生,破茧成蝶,做这一切的勇气需要我内心无比强大,有掌控生活的能力,所以现在的我,学习、进步、成长尤为重要!没有能力做基础,何来叛逆世俗的底气。希望自己早日成为生活的主人————在有生之年!
活这么大,能跟人好好说话是本事 ————舒感004 请求帮助
我们在表达感受和需要之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才能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首先,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请求越具体越好。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他们不做什么。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很难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其次,明确谈话的目的。在谈话中,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不要让别人去猜。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别人又怎能给我们称心的回应呢?
再次,明确请求反馈及了解他人的感受要知道,谁也不是我们肚里的蛔虫,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很可能不一致。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就需要得到反馈,这样才能确保对方是否准确把握了我们的意思。在请求完毕,多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了吗?”然后等对方表态就可以了。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关心的内容就变成三个方面: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他正在想什么、以及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针对哪项是我们想要了解的内容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最后,区分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提出请求的那个人如果进行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有的人总想利用对方的内疚达到目的,这也是命令,因为别人内疚时,就会感觉我们是在强迫他们,因此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总结一下,非暴力沟通不是我们用来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利益的工具,它的目的只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亲爱的朋友,赶快练习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人交流吧,说不定能就此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让自己的人生开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