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推荐一篇关于三观的学习笔记。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三观不合;同时,你肯定也已经看到了,世界上大多数悲剧,就是因为人们一定要合三观所导致的。
为什么大家都感觉到三观相合难,却又乐此不疲,屡战屡败偏要屡败屡战,欠抽是吗?
原因在于,虽然合三观难,人们是一试就知道,但并不知道为什么难。每个人包括你我在内,都天然觉得自己的三观比较正,而别人的三观不太正。别人的三观不正,是教育的问题、环境的问题、认知水平的问题,总之是社会的问题。只要我教育好你,改变你的环境,提升你的认知水平,不就正过来了吗?
结果就是悲剧再来一轮。
如果只是后天和社会的问题,那么合三观虽难,还可以试一试。如果三观有先天成因,那么合三观难如上青天,虽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绝大多数时候会摔得粉身碎骨。
三观形成的三个步骤
在《正义之心》(The Righteous Mind)这本书中,顶尖道德心理学家海德(Jonathan Haidt)描绘了三观形成之路:
第一步,基因打好初稿。
基因造就两类人的不同大脑特性,将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们在面对新鲜、变化、多元这类事情时态度不同。一类人感受到快乐,另一类人则感受到危险。前者拥抱改变,后者警惕改变。
这是三观的最初稿。海德认为,以政见来区分的话,左派的大脑是前者,右派的大脑是后者。说到左派右派,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出现,还真跟对改变的态度直接相关。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国王召开三级会议制定宪法,主张改变的坐左边,主张不变的坐右边,正是左派右派区分的源头。
第二步,特性引领道路。
当你逐渐长大,虽然你自己不知道三观已被基因打下初稿,但初稿会引领你的道路,自然而然地,与它相近的道路对你有吸引力,走起来也更容易。不同的初稿引领不同的道路,通向不同的人生经历。你选择环境,环境反过来选择你,在你与环境的共同进化中,初稿修改,强化,升级。
第三步,人生叙事。
当你最终成人,走过的道路已经将你带到了社会的不同位置,三观定型。这个过程大致是,青少年发育期你会形成自我意识,也就是哲学里的“我是谁”这个问题。之后,通过你对自己人生叙事的想象,找到了归属感与使命感,融汇成了自我认同,也就是:我是谁,我支持什么,我反对什么。
这三步合起来,先天特性与人生经历相互适应,彼此强化,基因适应环境,环境选择基因,最终水乳交融出你的三观。 改三观,不仅是改看法这么简单,而是改变自我认同,得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摆脱基因的先天塑造,把初稿推倒重来。
三观不同的人,如何共处
所以,回到主题,不要强合三观,它是先天后天反复缠绕而成的意谛牢结(ideology),强合三观必然引发血案,要么是你悲剧,要么是别人悲剧,要么是大家一起悲剧。
不同三观的理想不是合,就是共处。问题是怎么共处?我给你四条建议。
第一,和平共处。做具体事有高下,三观则无高下,要真心诚意地认为你的三观不比对方的更正确。
第二,不要撩拨对方的敏感点。关爱、公平、权威、忠诚、圣洁,各自都有敏感点,一点就着。做事就做事,不要动不动上升到三观。
第三,实在管不住嘴的话,至少不要去跟人讲理,而应该讲故事。
讲理就是说教,你向对方说教,想过对方反过来向你说教,你是什么心情没有?讲故事好在故事都是具体的,时间是具体的,人物是具体的,矛盾是具体的,而最终的选择都是不得已的。悲剧是永恒的,但谁不曾被希腊悲剧打动?
第四,只要和平共处,三观不同其实是好事情啊。三观不同,对个人来说才有套利空间,不同的地方才有交易可言;对社会来说才有参差多态。利人利己的事,何必跟它对着干!
---------------------------摘自王朔文章
读完这篇文章后,想起一个朋友说的话。想改变别人的都是神经病,和文章不谋而合。
尊重差异、盯住目标、积极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