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的时候,在电梯里遇到一个小学生。我看到她手上拿着10块钱,就和她聊了几句。
我问她有自己的零花钱吗?她说没有。
我又确认了一下:“那你就没有钱花咯?”
她回答我:“妈妈会按成绩给我钱。”
我听了有点惊讶,这妈妈把钱和考试成绩直接挂钩了。
然后她自顾自地说:
“考90—95分,有1块钱。”
“考96—99分,有3块钱。”
接着她的声音突然放大了,还带着一些兴奋:
“考100分,有20块钱!”
听到这里,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看得出来,这个妈妈还是有点知识水平的,还懂得用阶梯激励法。
但这种不适当的外部刺激,真的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吗?
对此,我是持否定态度的。
可能短期内会有一些“效果”,但长期来看,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以下是我在《做对“懒”父母 养出省心娃》里看到的精彩事例:
儿子读幼儿园大班时,很喜欢玩磁性积木,一直挑战各种难度。有时,他也会用上所有的积木搭他自己想象的东西,可是在我们看来,这些东西却不着边际。比如他声称自己搭了一艘宇宙飞船,可我们怎么看都觉得那根本就是个长条,但他一直乐此不疲。
周末,爸爸陪他搭积木,陪了半天,都不知道他搭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且还要听他讲一通他的搭建心得和创作理念。爸爸希望孩子搭的作品更有意义一点,这样才能真正表扬孩子。爸爸认为的有意义就是按照这套积木的配套图书来搭建。
为了鼓励儿子按照手册上的图示来搭积木,爸爸说:“你按照图搭出一个样子,我就给你10元钱。”
儿子一听,两眼放光:10元钱可以买两串自己喜欢吃的鸡肉串。
于是,他马上翻开图册,埋头按照图示搭起积木来。
刚开始,效果还不错,他先研究图示,再动手搭积木。爸爸放心地拿起了自己的手机,只要听到儿子说自己搭完了一个新的造型,去拍张照片,再奖励10元钱就行了。
后来,儿子的速度越来越快,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个造型,搭的东西却越来越简单。到最后的时候,他几乎就搭那些最简单的图示,而不再去搭那些有意思的图形。他每搭完一个图形,拿到10元钱,就马上又投入了新的“创作”,再也没有兴趣去谈他的创作理念,也不再做任何创新。
爸爸惊讶地发现有了经济刺激,儿子不在乎自己搭什么了,也没有什么创作理念了,纯粹只是为了挣钱,完全不考虑创新,也不考虑搭建效果了。
在拿出100元后,爸爸果断终止了这种奖励。他感叹:“唉,这就是经济刺激让人类丧失创意的全过程。”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适当的外驱力有多大的破坏力!它让孩子从“创意无限、乐在其中”,变成了“随便搭积木、赶紧拿10元”。
那怎么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呢?
我的答案是成就感。努力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
这个话题说起来比较长,我们下次再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