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想过要写这件事儿的,因为从五月底到现在,有时还是会觉得对自己的结果不太满意。可能源于第一志愿与调剂院校的落差吧。
可如今我打算写这件事儿了,且当是好好的回顾这一段经历吧。
关于考研初衷:现在想想,当时有些为了考研而考研。
那时问自己的问题:如果现在的我是找工作,然后发现工作不顺利 , 那时再来考研吗?或者工作顺利,可我想要的工作是什么呢?
是了,对工作一片迷茫加上一些内外部因素,使自己最终选择了考研。
关于考研专业:走了些弯路
选专业真的很多犹豫,也浪费了许多时间,最后因为7月底才开始准备所以在不考数学的法学和文学之间犹豫。
比如说法学,我一开始以为自己能考,就看了好多学校,可后来发现自己能考的是非法学,即法律硕士。
而看中的文学专业(文艺学),资料都买回来了,才发现很难,要读好多本书且每本书都很难,甚至需要查字典等。
总之,关于专业最后在七月底决定了法律硕士(非法学),虽然有点晚,但因为这个专业考全国卷,所以复习不论是书的选择也好,还是老师甚至是消息都比较成系统化,后期不用再花多少时间。
最后,关于选专业这一段想说的是:其实纠结是因为这个事情可能关乎自己的一辈子, 但选择却总是脑子里一闪而出的决定。选择与不选择都难,因为未知,有了决定就少些犹豫,沉心复习吧。
关于过程:计划要有(附自己的计划截图)边学边计划
过程是一件在自己看来很重要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自己开始的晚,所以这个过程更连贯,但中途学习累了也会放一天或者半天的假。
之所以说计划要有,是因为计划只是牵着大方向,比较宏观,具体还得结合实际一步一步的来。下面还是说说具体的各科复习情况吧。(结合计划截图)
政治:政治后期基本脱离了书本,前期听了徐涛的课,练了肖秀荣1000题,冲刺阶段买了一些书都没有好好利用,其实有时候大可不必跟风买一些书,专注再专注,背诵再背诵,问题不在于看的多而在于看的熟,学会想,学会理解,而这一点我可能明白的有一些晚了。
英语:关于英语,练了15年的真题,听了一些老师讲的课,像唐静的翻译、唐迟的阅读,刘晓艳的作文;也背了十多篇作文,可好似在考前悉数忘记,激不起一点脑波,至于为何这样,可能源于不太熟悉。
关于专业课:专业课自己还是以考试分析为主的,也买了一些书,至于最后真正用上的还是太少了,也主要和时间有关。基础一定注重的, 听了一遍老师的课以后就开始做真题了,先做的是按章节分的,后期都学完了以后才做的整张真题。
考试那两天:胃口不好也要吃的
记得那两天胃口很差,上午考完中午基本上没什么胃口,但还是坚持吃下几个饺子,因为下午还需要考试,但还好一切都结束了。
像是麻木了似的, 考试的时候总是不在状态,会产生放弃的念头,可真正经历过的人或许对重来会有所顾虑的。
现在想想,哪怕到最后都觉得自己背不完了,哪怕最后几天效率时高时低,还是心态好的坚持下来了。
或许坚持恰恰是自己缺少的,也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
初试结果:以为安全
这便是自己接近半年的结果了,因为超了第一志愿去年的分数线接近三十分,所以在成绩出来后便没有多想的开始准备了。
可后来发现分数线涨了接近二十五分的时候,自己变成了擦边进了,这本没什么,至少还有希望。因为初试成绩只是一个进入复试的门槛,往年的初复试成绩占比是一半一半的。
但不得不说的是,即使是门槛,也得先全力以赴的准备初试的。
复试准备:效率不算低但方向偏了
今年的复试或许有些煎熬,拉长的不知何时开始复试使自己需要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准备复试,而且还需要做好就业的打算,因为复试有风险嘛。
可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加上在家复习,效率问题也出来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复试结果出来后的后知后觉的,即不论是英语口语还是专业课,都有点追逐热点了,以至于在第一志愿的复试中表现平平。当然,网络复试也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挑战。
而至于调剂,一开始是没有想过的,可不知怎的,当时突然就想走一走调剂的流程,万一二战走上了这一条路呢?现在想想,如果没走那所谓的流程,自己会不会后悔不知道,但遗憾肯定会有的,正如开篇说到的那种落差,加上自己的分不算低。
总之,这遗憾或是未知只得自己慢慢回味了。
写在最后
且不论这结果了吧。从去年七月来到最终尘埃落定,收获了一些自己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东西,心智的成熟也好,见识的拓宽也好,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旦断了会前功尽弃。
或许,行百里者半九十,才是自己没放弃的原因。
至于没有朋友圈,没有淘宝,没有其他消耗自己时间的东西,而只一心一意为着一个目标前进其实是一件让人即幸福有忙碌的事情。
求知,如果结果是失败那也只能说明运气没那么眷顾你,再加上知识还不够,继续求知吧。
考试前想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