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刚5岁,已经活成了成年人”

“我刚5岁,已经活成了成年人”

作者: ad13227af2a1 | 来源:发表于2019-11-13 14:08 被阅读0次

    2001年,一部极度真实的国产纪录片正在拍摄中。

    耗时整整14个月,拿下豆瓣8.7分。

    摘下多个纪录片大奖,王菲转发夸赞。

    仍然有人认为它被“低估了”。

    不是因为影片拍摄技巧多高超,而是镜头里那群“本色出演”的幼儿太令人难以忘怀。

    这就是——《幼儿园》

    它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早已被我们遗忘的人生之初。

    看似是一群孩子的幼稚天真,却暗示了成人社会的众生相。

    影片开头的那句话很好的总结了一切: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1

    孩子们脱离父母的艰难

    如果不是被强迫,没有孩子愿意脱离父母。

    分离,总是痛苦的。

    第一天进幼儿园,几乎所有孩子都哭成了一片。

    “老师别抢我!”

    孩子用力挣扎到两个老师一起才能搂住他,画面里只能看到他的胳膊努力向外伸着。

    有孩子试图跟老师商量,流着眼泪恳求“让我回去吧。”

    也有孩子起初很镇定,但还是受不了气氛的感染……

    他们还不太会说话,没办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悲伤。

    在孩子的世界里,哭闹几乎是唯一的沟通方式。

    男孩没拉住老师,只能使劲砸门,宣泄自己的情绪。

    小姑娘在无声地默默流泪。

    但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闹了大半天,他们渐渐平息。

    只有一个孩子格外执着。

    睡午觉的时候,他要回家。

    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他要回家。

    吃东西都要哭着吃,吃一口,说一声我要回家。

    这是间寄宿制幼儿园,整整一周,孩子们白天黑夜都不能见到父母,只能尽最大可能照顾自己。

    离开父母的孩子,几乎什么都不会做:

    吃饭的时候不会擦鼻涕,任由它滴到腿上。

    女孩把饭撒了一身一地,她的解决办法是向老师不停地求助“老师,泼了,饭泼了。”

    另一个孩子,在自我安慰,“吃完回家”。

    午睡时,少了父母的陪伴,他们不会安静睡午觉。

    晚上睡到一半,老师要挨个叫小朋友起床尿尿,要不然就会尿床。

    小朋友们更不会自己洗澡,只能光溜溜地排队等老师给洗。

    小男孩使出吃奶的力气,想要从水流中挣扎出来,一直不停地喊:“我要跑,我要跑。”

    可与此同时,孩子们的成长速度又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在没有父母的日子里,他们开始学着自理。

    午睡结束后,男孩跟自己的外套奋斗了很久,怎么穿都都穿不上。

    气得他把外套一扔,哭了。

    然而大哭也没有人发现,没人来替他解决。

    最后还是自己把衣服穿好了。

    他不知道的是,未来自己还会遇到太多这样挫败后又咬牙继续的时刻。

    不管时间如何流逝,我们仍是最初那副努力学会活着的模样。

    这个孩子独自在房间里摆了很久的椅子,却怎么也放不进去。

    或许是知道哭闹没用,他只是一遍一遍自己默默继续着……

    之前孩子们到了睡觉时间就开始闹,现在已经会自己好好盖着被子安静地睡觉了。

    他们慢慢习惯了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

    对社会秩序有了第一次理解,比如打饭要排队。

    学会了照顾自己,下一步就是跟同学交流。

    幼儿园是孩子们融入群体的初体验。

    2

    孩子们用什么语言交流

    孩子的世界,如果有了分歧,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就是争吵、打仗。

    小班寄宿的第一个晚上,孩子们就在宿舍里用枕头打了起来。

    还好枕头又软又轻,没人受伤。

    除了玩闹,打架的理由也有很多。

    幼儿园上了一堂“抓空气”的课,孩子们用塑料袋在空中套空气,比谁抓到的空气多。

    在竞争面前,两个孩子为了抢空气打起架。

    一开始孩子们不分对错,谁更有力气谁就是胜者。

    一些孩子喜欢上了暴力,一些孩子成了暴力的受害者。

    有个男孩子又高又壮很有力气,一不开心就把小朋友的脸打破了。

    别的小朋友责备他,他飞快起身,几秒钟就把那个孩子打出了鼻血。

    打人的男孩被惩罚不能上课,由其他老师照看他一天。

    被惩戒的孩子回来的时候,他开始试着克制自己打人的冲动。

    幼儿园老师的奖罚,让孩子慢慢明白,暴力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

    这两个孩子因为玩具产生了纠纷。

    他们没有打架,即使难过地直流眼泪,小孩子还是在努力解决问题。

    他们商量的结果是,“买一个新的赔给他。”

    孩子们的世界没有隐藏,只有实话实说。

    两个小葱头都十分为难,童言童语引人莞尔。

    一群人中,总有那么一两个特立独行,并不太合群。

    在老师的嘴里,出现最多的名字是“马玉兰”。

    马玉兰是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也极其有个性。

    然而渐渐地,纪录片里没了马玉兰的身影。

    “马玉兰呢?”有人追问拍摄组。

    拍摄组说,后来马玉兰改变了,她不再恶作剧了。

    这样的改变,每天都在发生着,无论年龄,无论在哪。

    或许是被现实教训不该太出头,或许是在人际交往的套路中磨平了棱角。

    一些人变了,而没变前的那些样子,成了我们最怀念的。

    在单独的采访中,一个胖乎乎的小朋友悄悄对摄像师说。

    他最喜欢的女孩是马玉兰。

    3

    孩子们的价值观怎么形成

    我们恐怕想象不到,很小的孩子已经懂了很多:

    他们的世界并不像大人想象的那么幼稚。

    关于忙碌的父母:

    男孩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上了寄宿制的托儿所,因为爸爸妈妈很忙。

    妈妈忙着美容,爸爸忙着请人吃饭。

    唯独没有时间分给自己。

    每到周末,家长都会来接走孩子,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总是承担着更多的孤单和寂寞。

    陈志鹏通常是那个“最后的孩子”。

    活动室有两个门,陈志鹏在等家长的几个小时里会不断徘徊在两个门的之间,来回张望。

    在身边人都因为有了陪伴一个个远离自己后,这份孤独被无限放大。

    最后的,或许总是期待最多却被伤最多的。

    关于大人世界的“潜规则”:

    孩子从小看到大人之间的交往,自己也说得“有理有据”。

    父母的耳濡目染,被孩子认可为成人世界的通用规则。

    男孩被问到为什么长这么高,他流利地回答:

    “是在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关于“我爱你”:

    摄影师问过很多孩子,听没听过“我爱你”这三个字。

    一个孩子说,“我爱你”就是我想抱着你。

    也有孩子,觉得说“我爱你”是件恶心的事情。

    童言无忌,他们只是说出了自己对爱的体验。

    这份体验,或许正是他们如何对被对待的样子。

    孩子们还不太明白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结婚。

    这个小男孩纠结了很久以后是做爸爸还是做妈妈。

    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决定以后还是要结婚的,要结两次婚,一个大婚,一个小婚。

    结婚就该生孩子,这是她对婚姻的理解。

    毛毛是当地方言小婴儿的意思

    童言童语,最触动人心灵的是,这些孩子说的都是真话。

    不管这些话是不是幼稚,是不是道德,是不是太冷酷或是很温暖。

    孩子们就像是一面透明的镜子,折射出来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学到的所有东西。

    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隐瞒。

    他们很简单,很快乐,也美好。

    这部片子在如实地展现孩子们的善与恶,快乐与哀愁的同时,也在提醒着屏幕前的我们:“这也是曾经的我们自己。

    不同的家庭教育和不同的人生经历,最后塑造成了不同的我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刚5岁,已经活成了成年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vh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