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写学校文化建设的稿子,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和物质文化四大版块。
这些年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一些变革,但是与我理想中的课程图谱还有很大的距离。
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课程改革做得最为成功的是北京市十一学校和重庆谢家湾小学。
谢家湾小学在保障国家课程目标不降低、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将地方、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融入国家课程,十几门课程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艺术七门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用原来60%的时间即可完成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用另外40%的时间从事学校的社团活动和专题活动。
比如,学校将课程进行融合后,美术和音乐便融合为了艺术学科。针对《兽王》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画一个奇怪的老虎形象,再通过绘画制作一个老虎纸偶。而这个过程,到这里却没有结束,音乐课上,学生还要通过创作的奇怪老虎,将其形象概括成歌词,完成《两只老虎》歌词的创作。这就是跨学科学习的范本。
小梅花融合课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1.教学内容的融合。世界是我们的教材,注意横向融合与纵向整合。
2.学习方式的融合。各学科之间能融合的就融合,不能融合的就单独教学。
3.教学时间的融合。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自主性选择性学习。
4.人与课程的融合。从教多个班级的一个学科转变到教一个班级的多个学科。专职教师发展为全科教师,学科人走向教育人,与学生深度相处、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课程与教师的特质深度融合、形成个性化课堂。
不知何时,我们也可以为了学生,来一场课程大变革。
![](https://img.haomeiwen.com/i18892063/12c6dc24a2dec69e.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