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总数大、占当地总人口比例高,是东南亚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华人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伸,随着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强的老一辈马来西亚华人相继去世,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趋于断档。多年来,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华文化、维护华族利益和推动华文教育等大展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报道探索两大华文新闻媒体对年轻一代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影响。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由数十个不同种族组成,其中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为三大族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属殖民地基础上共同建立国家。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人口数据,华人有640万( 23.4%)人口 ,马来西亚政治是由马来人主导。自上世纪马来西亚的华人逐渐从“落叶归根”转向“落地生根”以来,这一群体逐渐融入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加上马来政府在参政、教育等方面政策明显向马来裔倾斜,华人在血缘意义上保留华裔身份的同时,融入本土文化但同时也渐渐“西化”。有相当一部分马来西亚年轻华裔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就处于这种尴尬而矛盾的状态,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志明教授指出,年轻一代马来西亚华人已认同马来西亚国家,其“与中国的渊源并未影响他们对马来西亚的归属感”,即便他们在马来西亚的生存发展受到马来人对政治控制的影响。
依据笔者所收集数据, 38.24%的受访者在阅读华文报纸时,十分认同并且喜欢中华传统文化;13%的受访者有表示在阅读时有强烈的自豪感,37.4%的受访者表示感觉一般, 5%的受访者表示在阅读时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感受,6.3%的受访者在阅读华文报刊时 表示没有什么自豪感。调查小组发现大约 51.24%的受访者在阅读华文报刊时感受到了一 定的文化自豪感,在华文报纸中感觉到了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文化自信。然而仍 然有 48.66%的受访者在阅读华文报纸时并没有明显的文化自豪感。
受访者中 23.9%对华文媒体的发展持非常乐观的态度,45%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20.6%的受访者并不清楚未来华文媒体的发展趋势如何,10.1%的受访者持较为悲观的态 度,仅有 0.4%的受访者持非常悲观的态度。受访者对华文媒体在华人文化的发展前途的态度倾向于乐观。说明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华文化的方面的积极作用被其读者所肯定,读者希望并且相信华文媒体能够继续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马来西亚华文新闻纸媒
马来西亚是海外华文报纸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份海外华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 计专》(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于 1815 年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 它成为海外华文报刊的鼻祖。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已经有 188 年的历史。“华文报刊”一 词来自东南亚,时间大体在 50 年代末期,这是侨民陆续加入所在国国籍成为所在国公 民后,“侨民意识”淡化,“国民意识”增加。报刊由侨民出版转变为当地过民族语言出版物,成为当地国新闻出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文”一词,是战后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社会历史变化的产物。“华文”比“中文”更能反映海外华人社会的历史转变,具有民族性和明显的地域色彩。
华文报纸是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报纸)。华文报纸在大马一直面对转型,并在挑战中积极或被动不断进行改革,以顺应时代。现在,虽然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华文报纸却始终保持主流媒体的地位,在本地华人社会中保持强大影响力. 马來西亞的全国性华文报章共有五家,分別是《星洲日報》、《中国报》、《南洋 商报》、《光明日报》和《东方日報》。目前马來西亞有 6,645,000 的华人人口。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在华人社会保持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桥梁和纽带。
华文媒体关注当地华人报道,有关节日和民俗的宣传较多,这表明尽管受外来文化影响,马来西亚华人接受了其他文化的节日,华人节日依然是马来西亚华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虽然华族很多文化原自中国,但在马来西亚华裔注入本地元素下,成为了当地独有的华人文化,包括高桩舞狮、二十四节令鼓、新山古庙神游等,这些本地“改造”后的中华文化,也被国家列入遗产名录作为一种肯定。
在华人在陈诉文化认同时,18-25 岁人群呈现不确定性,该类人群 价值观念淡薄且犹豫不定; 26-35 岁人群的确定程度稍高,36 岁以上人群呈现比较满意的态度。 少数的年轻的读者非常认同中华文化,但多数不认为媒体对华人的文化认同有显著的影响。
20岁的大学生Chuah认为“只要是华人就必须懂自己的文化”,就算社会不断发展,华人传统文化还是该被传承。希望媒体能帮助“让华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 18岁的女生Yi Qing Tee 认为,“华人看新闻,不止看华人的新闻,也会了解其他民族的新闻”,她认为新闻只是传达新闻而已。年轻人一般认同自己的文化,但也并不是因为华文媒体的存在。他们“认为”阅读华人报认识自身文化是应该的,但不会去“阅读”,这跟华人家庭的成长背景有关。
年龄较高的80后读者对媒体在华人文化传播的感到满意,并认为非常看到中华文化,感到乐观。26岁的专业人士Anthony Phuah说:“身为华人一定要了解华人文化,除了要我们的下一代也了解我们本身的文化,也让全世界都了解华人的文化”。这一群体都有明显的文化认同,在访问中绝多认可华文媒体能传承中华精神,“中华文化能得到发扬光大”。可是,一名大学教师认为本地华文媒体“过于民族主义,华人爱自己的圈子打转”,这代表了一些群体不认同本地华人媒体过于渲染华人文化,她认为“种族融洽最好”。有的也认为华文网络新闻写不好,引起了种族挑拨,但情况其实没想象那么坏,不实的新闻报导令读者失去阅报的兴趣。
大部分读者都知道马来西亚因为政治因素不能保持独立,并且对华文媒体呈现出疲倦甚至反感的态度,认为“华人新闻不能看,都偏向一边。” 前两届大选背后的政治因素导致有的读者认为华文媒体的新闻被“过滤”了,没有保持中立的立场。有些本地读者已经从看华文媒体转向看国外新闻媒体。有的读者认为本地华文新闻报道了太多影响民族情绪的负面消息和一些“不相关的文化新闻”。有的读者甚至认为目前的报道已经丧失了能教导下一代的新闻价值,“反而让负面新闻风化,败坏华文文化。”
从问卷的反馈可以得知读者对中华文化的感情,他们对此研究感到非常欣慰和振奋, 也期待有机会可以阅读。有的受访者会在问卷上填上“加油”的鼓励语,而有的会写上自己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寄望。由此可见,马来西亚华人在族群文化认同上还是相当理想的,即便有政治环境的干扰,或面临矛盾和困惑,本地华人还是很维护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
《南洋商报》大部分内容是以商业为主,但对文化问题也发表了多篇评论。 比如作家邓章钦认为华文应被当做最重要的文化媒介,通过此媒介提高人文与文化素养。
“华社更不应该只是注重表面的文化活动,须加以深化,才能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过去社会太注重经济发展,父母都希望子女考获一纸文凭作为谋生的敲门砖,忽略了文化的重要。”
他鼓励华人需要改变思维,让推动学习华文与维护华教不再只是将华文当做族群沟通语言,也让孩子未来到中国谋生的优势,否则将失去中华文化的精神面貌。在《南洋商报》国内版“身份认同”困扰华裔报道,马来西亚理科大 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邵宝辉论述华人报业为大马华社与国家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指出华人在历史上也曾对中国产生相当影响。此外 两家华文新闻媒体都不遗余力地在地方版和副刊刊登商家举办的中华文化活动。《南洋》 用大量篇幅报道汉服汉族礼仪、武术、丧礼习俗、华文教育、茶艺有关的新闻等等。大标题报导中华文化研究会(2013 年 6 月 6 日)和华夏文化 促进协会的成立,还有“文化营获受英语教育家长支持”( 2013 年 5 月 14 日) 吸引读者的关注。
星洲日报在2012年华人新年期间刊登过一则名为《土著(马来人)权威组织首次举 办新春团拜大派 10 令吉“白包》的新闻,引起华人社会的轩然大波甚至不满。该报导 指一名独立参议员“偏偏挑在华人普遍同庆的好日子”,进行“侮辱华族传统文化”的 举动。文章指出该组织不谙华人新年基本习俗是“不可理喻的”。华人部长许子根要求 依此事对华社公开道歉。后来星洲日报刊登了一则《Ang Pau 的字眼是指红包,须以红 色为主》。首相指出这起事件可以作为我们与不同种族相处的一种社会经验和教材。只有国人能对华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高的文化禁忌敏感度,这种事件才能避免。他认为有关议员在华人的新春活动上派发‘白包’予出席者的做法不应该被诠释为是受到政府认同的行为。由此可见,华文新闻对华人文化保持非常高的警觉心。
马来西亚华文报是华人的喉舌,随政治的变化,华文报在复杂的环境下长期周旋于政府和华人社会,提供了表达华人述求的言论空间。林瑞源《华人还是得靠自己》(2013 年 8 月 13 日)。这篇文章描述了华人面在不公的国家政策下面临的苦闷,一切唯有靠自己:
“在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停止发放奖学金给统考优秀生,及国阵政府推出” 强化土著经济政策等局面下,华人还是得靠自己.特别是集中华社的资源办好教育. “搞好教育,栽培更多人才,才能搭上中华经济势力崛起的列车。”
星洲日报希望华人要认清自己的立场。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郑丁贤分别 在《大马华人的中国梦》(2014 年 4 月 2 日)和《大马人的未来,靠自己》(2014 年 4 月 20)这两篇文章里提醒华人不能自以为懂得中文和中华文化就会得到中国给的特别待 遇。他呼吁大马华人不要把中国当浮木,否则就是一厢情愿,可能还要遭受梦醒的打击。
“大马华人可以把中国看成是一个经济市场,是一个文化的原乡,但,不应是希望和依靠。”
有读者在 2015 年 10 月 9 日的《洲游观点》上发表了一篇《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 切切实实表述了自己作为本地华人的矛盾心态:
“中国不是大马华人的娘家,只有血脉的根源,当我们大马华人鄙视了自己的不良文化习惯时,就要明白马来西亚才是我们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鄙视,一方面又期待中国的支援。大马华人只有一个家,这家就是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已经有 200 多年的历史,华文媒体除了传播中华文化、传 承华人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同时也在反映华人的心声和诉求,在维护华人利益上扮演着 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华人和华人文化一直处在被歧视、被压制的状态,多元文化国的 目标是有待完善的。华人媒体在维护华人强族群意识,因为族群认同意识是在反映少数 族群地位和利益能否得到维护的重要衡量标准,同时也必须避免华人淡化国家认同。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中,马来西亚媒体对种族、宗教等课题保持了高度的敏感和责任感。为了配合政府实现多元文化的国家,华文报也会报道其他族群的新闻。
尽管面对不利的文化环境,华文报纸通过精心打造的文艺副刊来凝聚华人的族 群认同感,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去接触主流社会。《星洲日报》活力副刊、星云版和南 洋“商余版”刊载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学作品。星期日有《文艺春秋》和《南洋文艺》。 除此以外,还有作家特辑、访谈、评论、书评等介绍作家和文学团体来配合文学活动。 副刊对促进华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均起到一定的作用。近几年来,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 华人年轻群体,笔者发现大部分人都是通过报纸阅读新闻,而网上新闻并不包括副刊和 言论的内容。如果副刊和言论版有促进华人文化认同的功能,那就证明了大部分阅读人 群都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网路新闻充其量是传播时事的工具而已。可见,华文媒体 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角色不如过去重要。华文媒体在马来西亚只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并 不能让大部分华人对其文化有所认同。数据也显示大部分人虽然是乐观的,但也有一些 群体是处在矛盾的阶段。
新媒体主要报导社会新闻,读者对文化方面的新闻不感兴趣
《星洲》新媒体执行主任王小强说,报社的立场是为了提高华人文化的意识,但这 也是因为一路来华文媒体和整个华人社会“绑在一起”,这是创办华文媒体的基础。 他们并没有“特定” 或“下意识”的去报道有关华人传统和思想文章,并认为在这种框架下报道新闻是很危险的。反 而,他们在今年会有意识地报道有关马来人的内容,了解他们的意愿和政治倾向。
马来 西亚华文报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各种因素(如新闻出版法令、政党)的影响和制 约。同时,华文新闻媒体又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这个大体系组成部分,它与华人社会的 其他方面如华文教育、华人社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互动地关系。由于各种因素,《星 洲日报》在华文新闻报道方面显得非常小心翼翼,就如执行主任王小强说的:”我们不 会说报道华人不报道马来人;也不会因为李宗伟得了奥运奖牌就把他的版位做得特别 大”。这样是容易让其他族群误解的。
“我们没有这样的处理手法。我们读者本身是华人,不代表我们有民族主义的倾向。” 王小强说。
至于读者反映华文媒体的“民族主义”,他回应:
“当然我们报纸当然有很多华团或华社有很多活动,《星》是主流媒体,有时很多华团会找上门,有时我们大大小小都会登这样。这些是华社的活动,做多了,就会有给人这样(民族主义)的感觉。”
“我们比较倾向希望大马多元化希望我们的环境多元化,和谐一直存在。反而是 领袖玩种族的问题。当他们在玩这种把戏的时候,我们会特别小心地去处理这些问题, 我们的立场就是要去谴责它,把它抓出来。像有一个乡区部长说吉隆坡不接受统考文凭 的毕业生,吉隆坡大学不接受统考的毕业生。其实这间私立大学很早都已经接受统考的 学生,这个部长今天突然间说这种话,莫名其妙的。我们报纸就会突出,就有很多言论 去谴责他。我们报纸会去采访相关的人物教育部长去调查。其实没有这样的事。那个部长反而民族主义,反而我们是维持多元文化的建国精神。”
王小强多次强调多元,多元的全国内容,他强调大马是个多 元文化国家,认为此课题不存在媒体需要扮好角色,传递华人的文化认同或冲突。 南洋副刊主编何雪琳认为比较台 湾、香港的媒体,读者会发现大马华文报的视野是很广的,不存在民族主义的问题。
“在文化报道上,个人认为 还是得依靠纸媒。尤其是地方小镇等文化,副刊基本上的自由度比起新闻版更大,我们 “可商可文可政治”,得视当时题材为准。”
王小强认为目前最能体现文 化这一部分的是副刊和星洲每两年举办的花踪文学奖。当今华文新闻媒体其实主要是处 理新闻这部分,更多地报道时事话题和政治,包括经济、宗族和宗教问题。现如今人们 (华人)会选择《星洲日报》来看大马新闻。
由此可见,华文媒体读者对自身文化处于两可认同,即认同国家多元文化,也坚持传统中华意识、 作为“华人”的文化价值观。可是,读者在过程中付出代价,华人仿佛找不到适合自己的 位置。他们能接受的仍然是马来西亚是多元文化的国家,认可自己是多元文化个体和无 可厚非的立足点。尽管如此,笔者的调查不能反映所有的马来西亚华裔。阅读华 文媒体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华裔对自身文化认同来自的家庭影响和成长过程中学校灌 输的价值观。可是,对于新闻讯息,他们由一贯依赖主流媒体到目前产生动摇的不信任感,这和马来西亚的国家政治气候息息相关。
综合两家报馆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主编访谈,可归纳为两点:在 新闻媒体方面,两家华文媒体均为华人读者提供多元的全国新闻内容。华文媒体在马来 西亚报道各种课题,向来扮演为华社、华团发声的角色。华文媒体的读者虽是华裔为主,但内容不存在强化华裔的民族色彩和避免 “做自吹自擂之事”,谈及种族的敏感课题,华文媒体的是传递种族互相友爱的精神, 谴责威胁多元种族和谐的争议。
两家媒体都采取双重定位的发展策略。一个是华文报纸对所在国的国家社会认同, 另一个是华文报纸作为族裔媒体对中华文化和华裔的族裔认同,这也是为了长远生存和 发展的应对和合理手段。有必要指出,华文新媒体应时时保持独立和专业的立场。在文 化内容方面的,传统媒体做得非常优秀,可是在新媒体传播数量是有待加强的。华文媒体虽然不是主流媒体,但在华人社会仍然持续发挥不可低估的势力。在未来仍然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总括而言,华人纸媒在传播中华文化作用较大,可是阅读华文报的比例和频率都非常低。马来西亚华人大部分倾向于阅读新媒体新闻,受文化内容影响较小。在文化认同意识方面也显得薄弱。即便有超过一半的读者阅读华文新闻时感到一定的文化自豪感,但也有大部分读者(48.66%)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感觉。
随着读者的阅读水平和要求的提升,在未来,中国的崛起和发展能为中华文化的提升与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在多媒体时代,媒体人的双重意识起了引导性的作用,媒体单位应该尽可能聘用全方位人才运营多媒体渠道,在国家政策基础上传播有质量的文化内容,进一步促进当地华人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提高文化素质,从而增进华族作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一部分的文化自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