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永明延寿禅师所著的一百卷《宗镜录》,记得之前在闽院本三的时候,有想过阅读这部论,但是阅读前面几页还没到正文,感觉文字艰涩,自己读不懂,就没有继续阅读,反而去阅读《大智度论》了。事隔了多年后,如今我又开始阅读《宗镜录》,感觉我可以读懂其中的内容。这次之所以想起要阅读这部论,是有其缘起的。
杭州佛学院外语部2018级的同学,在6月9号至7月4号,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八位学生在灵隐寺共同交流学习。在学习期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的魏博雅教授为我们讲授关于杭州佛教与东亚佛教的发展关系,魏教授是研究杭州佛教,研究灵隐寺历史文化,尤其以研究永明延寿禅师的思想为主。所以在课堂上,从教授的课件中,对于永明延寿禅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课件全是英文,教授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也在旁边做了汉文的翻译。从教授研究永明延寿的目的以及现实意义中,从课件的观点中,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
授课的方式,有方法论与诠释学,通过方法论与诠释学的方式,尽管在课堂上是全英文式的授课,我依然可以依据听懂的内容来进行思考与查阅相关资料。虽然短短四周的课程里,但我从中学习了好多关于佛学知识,尤其是对杭州佛教史的了解。魏教授对于永明延寿禅师思想的研究,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反思:一个美国人,研究中国佛教,研究杭州佛教,研究东亚佛教而学习中文,了解中文,二十多年来无间断地探索与研究。而作为一个学习中国佛教,修学中国大乗佛法的我们,在熏陶多年的佛法后,来听一个外国教授给我们讲中国佛教,而在这过程中,才知道自己对于中国佛教的了解是浅之又浅。因为我们只是泛泛地了解与解读一下,从来没有深入去研究与思考。而别人作学问,为了研究某个大师的佛学思想,深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多,乃至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与研究,放下世俗名利,一心专注作学术。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社会各种诱惑与浮躁,所要学习的楷模。
我正是因为有这种的感触,于是触发我再次想阅读《宗镜录》的想法,我知道多年前因为读不懂,看了几页就没有再继续读,如今我拿起来阅读时,我发现我读懂里面的内容,如今只阅读到第六卷,尽管不能领悟所阅读到全部内容,但阅读下来没有感到困难。我觉得也许是这几年来我一直在阅读与学习经论的原因,所以有的东西之前读不懂的,随着时间的沉淀,慢慢地就会明白。
突然想起师父昨天跟我分享的一篇文章,日本学者辛嶋静志先生《我行精进,忍终不悔——佛典语言及传承》后记,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被作者作学问研究的精神所钦服,很崇拜这种精神与毅力,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在一条漫长的孤独路里独自前行,直到黎明的曙光来临。辛嶋静志说他教授的一句话,影响了他一生。他的教授原实先生对他说:“四十岁以前不要急着写论文,要多读书,即使现在没有写的题目,不断读下去,就一定自然而然有要写的内容。”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地有力量,以自己对这句话意思的解读:就是他教授原实先生的意思就是提醒他,不要急写论文出书,不要急着想早早出名,而是要静下来不断深入学习。当然不是要他不要写论文,学位论文是一定要完成的,教授布置的论文也是要完成的。其实我也深感到自己之所以写不出论文,是因为自己读的书不够多,所以在学院里每当法师要求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就感觉是很一件痛苦的事,不是自己不想写或不愿写,而是自己肚子里实在没墨可写,却又不能不写,因为这是作业必须要完成,这才令人感到苦恼。因此,当我读到他教授说的这句话时,说明教授对他的学生是非常地负责任的。辛嶋静志先生在研究佛教文献学三十六载的时间里,一直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毫不懈怠,禁得住社会各种名利的诱惑,三十六年的研究生涯对辛嶋先生而言一如晃昨,留给我们的是永远可贵作学问精神。一个优秀的人才,必定有一个优秀的导师指导,才能令其发出最大的光芒,如果缺少赏识他的导师指导,也就不会有他今天的成就。所以人生的幸运不是你自己有多优秀,而是你人生中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来教导你。
我想这就是我再次阅读《宗镜录》的缘起,以及师父分享的辛嶋静志的文章,从作品里读到作者忘我的精神以及对自我未来方向的一种抉择思考。生命无常,轮苦不息,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短,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实现了无限的生命价值意义。缘起幻化无常,法无定法,一切法不可得,一切不可著。今天得知辛嶋静志先生于昨天7月23日已离世,愿先生生前所作功德,导引往西方净土。撒手似君无一物,归向涅槃究竟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