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意人身份的着迷只是懵懂,现实的学业才是现实。何况父母也对贾承孰的人生有不同的规划。贾妈妈希望孩子能学一门技术,做一个技术人才,她总说:“技不压身,好好念书,以后考上大学学一门学一门技术,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贾爸爸对此总是不置可否,他自己就是从技术人员慢慢转到管理人员的,他并不反对学技术,但不认为应该一辈子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但两人从来也没有为此争论过,因为现在学习为重,讨论未来似乎意义不大。
虽然如此,贾承孰能模糊感受到父母人生观的不同,妈妈对从事管理职位的人并不喜欢,认为他们圆滑世故,称之为搞政治的。她对自己默默无闻的几十年技术生涯很不满意,也不屑于单位那些领导拉帮结派的做事风格,认为社会风气就是被这些做人不做事的人搞坏了,而自己这样的一身正气的人却得不到重用。每每说到这些,她常说的就是:“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比他们优秀多少倍,要不是因为生贾承孰的时候生了一场病,现在身体不好,现在怎么会只是做这个工作?”贾承孰对此不以为意,也不明白这跟自己的出生有什么关系?甚至有些看不起妈妈,既然不屑于搞人事,自命清高,那就不要总是抱怨,甘于清贫好了。
不过,贾承孰的性格可能却受了妈妈的极大影响,不会也不愿意跟他人拉帮结派,这跟贾爸爸的处世之道大相径庭。贾爸爸文革时正值少年,是中学里造反派的风云人物,自己和若干兄弟拉起了队伍。工作后,在子弟中学,也与政教处的老师们称兄道弟,颇有年少时义气风范。不过,年少时的义气兄弟是因为多年共同成长的小伙伴有价值观相同而结,工作后的结派应该是利益成分居多了,这正是贾妈妈看不上的。
年少的贾承孰是不谙世事的,只知道妈妈对自己单位的抱怨,却并不知道爸爸在单位的处事。在他眼中,爸爸是更易于沟通,能理解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家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