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闺蜜来电话,说她刚和她先生吵架了,想让我介绍相熟的律师咨询几个问题。
原来最近他们想把房子的贷款提前还清,但是房子是她先生的婚前财产,没有写她的名字。她一直想方设法想加上自己的名字,以前都没有成功,这次她坚决要加。然而,她先生认为加名还要另外给多一些手续费,反正夫妻俩关系那么好,加不加无所谓。两人意见不合,大吵一场。
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开口就讲:“你们感情这么好,加不加你的名字都无所谓啦,他觉得你对你们的婚姻不信任……找律师也没有用吧,这样的事最好还是咨询房管局……”
来回说了几句,闺蜜不想聊了。
“嗯嗯,好的,太晚了,下次再聊吧!”对方啪一声,挂了电话。
我拿着手机愣了几秒,才意识到自己本能地犯了一个错误。
1、每个人都有近乎本能的欲望想去评判
根据国际倾听协会的数据显示,高达70%的人都是不及格的倾听者。我们几乎本能的欲望去评判、判断、同意或不同意别人的话。当对方说了第一句话,我们就开始想“对于这件事我的观点是什么”。
之所以沟通不畅,都是源于这个问题——不愿意聆听。
很多时候,即使我们不断的点头,不断的回应“嗯,对,是这样的”,听完之后还是要发表一番见解。若最后感到对方没有听进去,也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
妻子傍晚下班回家,跟丈夫聊起一个白天遇到的问题。妻子才刚把话说完,丈夫敷衍几句就热切地奉上很多安慰的话和建议。但是,妻子脸上并没有快乐的表情,相反,她一一反驳丈夫,表示自己并不需要安慰,同时否定丈夫的建议。最后很大可能又导致不欢而散。
这种事情应该不少见,畅销书《男人来之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提到女人不以目标和结果为终极,她更关心情感交流的过程。
事实上不仅仅是女人。人类是个奇怪的动物,不愿意把心里真实的感受毫无保留地说出来,每次只说一点点,剩下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教练技术提到,聆听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听到自己接受了什么;第二境界,听到对方说了什么;第三境界,听到对方没说什么。
第一境界是本能地,最舒服的,不需要思考,听到什么就反应什么。第二境界也较容易达到,只要耐心,具备同理性。但是,如果要使沟通良好高效,就要修炼第三境界。
2、有效的沟通,从放下自己开始
要想开启一段有效对话,首先最重要的是:控制妄自评判的冲动,忘记自己,放下所有的观点。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如果亲自尝试一下,就会发现做起来有多难。
这样做意味着你要改变自己,放下你的态度,忘记你的性情。你要进入对方的个人世界,观察他眼中的生活,体会他的心理感受。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这样做,我们更倾向于发表观点和言论,企图影响说服别人。然而,改变别人比改变自己难一百倍。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不管轮到谁发言,都要先准确地复述一遍前面说话者的想法和感受,直到那位说话者满意为止。”
无论对方说什么,重复一遍肯定没错。这样做让对方觉得你把他的话听进去了,你懂他。
有时候你可能并不理解对方的意思,通过用自己的话反复确认,不仅帮助理解,同时把你与对方调到同一个频道上,你们的理解是一致的,没有分歧,没有误会。
在开启对话的五分钟内,找到值得他称赞的地方,肯定他,认可他。
正面的认可让对方打开心扉,同时帮助他更加直视自己,他们的思路会更加开阔。你们接下来的沟通也会更顺畅、更多维。
复盘闺蜜来诉苦的事件,如果这样做会不会更好呢?
闺蜜:我们打算把房子的贷款提前一次性还清,这次我要求加上我的名字。但是他不肯,说多加一个名字要多加一万元,还说以后万一离婚了,房子都给我了,他一分钱都不要。我想找个律师咨询一下,你不是认识一个很好的律师吗?
我:对的,我有一个好朋友是做律师的。你想加上你的名字,但是他不肯,认为多加一个名字要多花钱,但是即使多花钱你还是要加是吗?
闺蜜:是的。
我:听上去加上你的名字这件事对于你来说很重要。
闺蜜:那当然,这么多年来还房贷的钱和这次提前还款的钱都是我出的。加上我的名字很应当啊。
我:我能感觉到,比加名字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你好像没有安全感喔?
闺蜜:的确是这样,只要他同意加上我的名字,即使花钱也没所谓,没有什么比我感觉到安全更重要。
我:你一直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人,你们夫妻俩的感情也很好,但是现在吵到这么僵,看来这件事是你们俩的一根刺。
闺蜜:其实加不加名字我不是最在乎,对这件事我一直妥协,然而……(对方打开心扉,有效沟通才开始)
(剧情需要,以上对话纯属虚构)
3、有一种尴尬,叫做“动不动就安慰别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我有一个90后前同事(暂且叫小A),是行政助理。跟她聊天,动不动就能“得到”她的安慰。
有一次大家在闲聊,一同事吐槽一个客户的奇葩行为,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小A连忙说,“不要生气不要激动,反正都过去了。”左手还拍了同事A肩膀两下。气氛瞬间变得很奇异。
原来是很稀松平常的交流,忽然一句安慰,把自己变成心理强势一方,对方变成心理弱势一方。双方的心理地位立刻变成了不对等。
还有一次,同事B准备出发去给一个重要客户提案,临走前礼貌跟大家打招呼:“我走啦!88!”
小A忽然来一句:“姐,不要紧张,顺利哦。”
B笑脸僵硬,勉强回应一句:“哦,谢谢。”
本来B自信满满奔赴“战场”,你的一句“不要紧张”,人家没有紧张都被你硬说成紧张,好像昭告天下,B能力是不是不够呢。
除非别人显而易见来找安慰,千万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安慰别人。
另外,还有两个禁区——不断询问和过早提建议。
当他还没打开心扉完成信任你时,不断的询问只会让人心烦。过早的提建议,对方也未必能听得进去。就如“给安慰”一个道理,询问和给建议都容易造成双方心理地位不平等。
有效的沟通,从他确信“你懂他”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