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588865/c0c864d65e8e24a5.jpeg)
R:今日继续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再次由内而外造就自己”这一章节;
R:作者通过自己的个人案例,讲述在婚姻关系中是如何和自己的爱人交流沟通,和谐相处的,他谈到他们能彼此滋养互相自愈的秘诀是两条心照不宣的规则:一是“不细究”,互相之间都不要询问对方敏感易受伤害的话题,要设身处地的体谅对方;二是如遇伤害过重感到痛苦的清醒时,交流就要停止,避免更大的刺激和伤害。
尽管作者和爱人也有性格难以磨合,彼此有不良情感产生的时候,但他们会基于两个心照不宣的规则之上进行深度交心,去更深次的挖掘事情背后的真相,从而站在对方角度去理解包容对方,在他看来,任何一个造成双方不和的问题都不可小觑,不解决好小问题会导致更大的伤害直至关系破裂。
作者提到一个观点,“由内而外的交流”会建立互信和坦率的亲密关系,我们就是父母亲的复制品,而我们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复制品,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难以觉察的,他强调“几代同堂的”重要性,彼此可以建立最有效,最得力,且最满意的互赖关系。正像有人说过:“我们传给孩子的永久性的遗产只有两件:一件是根,另一件是翅膀。”
T:看完这一章节,其实整本书就已经结束了,我关上书,伏案长思,也想到自己几十年来成长的经历,特别想谈谈几乎每个中国人都面临却始终选择逃避的“原生家庭”的问题,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中国家庭能完美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因为这是“根”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这也就是我首次对作者观点产生质疑,不是对错的问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也是中西方教育体制结构差异的问题,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作为子女,哪个孩子不想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开始,便和父母如影随形,我想没有人会天天教导孩子:你不要跟陌生人回家,他们不是你的爸爸妈妈,他们不会爱你,我们才是你的父母,我们才会爱你……
是的,孩子爱父母,粘父母是孩子的本能,就像我们爱孩子一样,那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和父母,随波逐流,就走到了岁月的两岸?
记得去年徐峥的一部很火的电影《囧妈》,就是讲述了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却被自己亲妈360度无死角的全方位“疼爱”,打着“为你好”的名头,什么都要管,事无巨细,不允许反抗,不允许反驳,只要儿子提出抗议,老妈就会搬出万能抵挡金句:我是你妈呀,我是为你好啊!
父母眼中的“为你好”,让我们和父母从依赖依恋的关系直接走向崩溃与逃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彼此明明关心,却又想逃离?彼此心疼,却又相互伤害?
多年以后,年岁渐长,我们外出求学,离家工作,心中暗自窃喜,终于可以逃离那个“家”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居然“离开家离开父母”都变成了心中的梦想?
我们和父母,矛盾变得越发深重;
他们按照他们的标准,想尽力给我们幸福;但我们想要的幸福,对他们来说很陌生;他们不认可我们的观念,想方设法的百般阻拦,纠缠控制;我们却无法接受他们的旧有观念,想尽办法摆脱和逃离;向着不同方向奔跑的两代人,在彼此眼中的身影越来越模糊。
父母没有变,他们对我们越界的爱,只是无限循环的证明:孩子大了,想多陪孩子,再多走一段路;
我们也没有变,只是我们对父母的爱,已经从小时候“父母就是我生命的全部”变成了“父母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我还有自己的小家庭,我还有事业,还有毕生追求的梦想;
一切的爱和情都没有变,变的只是不同时空不同观念赋予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外国人和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他们会把爱大声说出来,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但中国人不是,我们已经不记得,上次和父母说“我爱你”的时候是多久了?更不记得上次和父母拉手,拥抱的时间是多久了,甚至,长大以后,再没有过……
在中国,几代同堂的生活有点像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仅仅是个“甜蜜的梦想”,据调查,中国最难处的关系便是“婆媳关系”,也往往是因为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在“一边是亲人,一边是爱人”的关系上边界不清,反而引发了更多更大的家庭矛盾,因此,如何维系处理好各种情感关系是我们终身都在探索解决却始终处理不好的命题!
D:和父母和解,每天用行动去爱他们更多一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3588865/1764bf0c41e11d86.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