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听到几个讳疾忌医的案例,有的人在一开始身体不太舒服的时候,不去看一下医生,别人劝说多次也不去看,拖久了就把一个轻症的病情拖成重症。因为不是个别案例,听后总是让人感到惋惜和痛心。
讳疾忌医是出于什么心理呢?
一个是担心要花很多钱去看病,为了省钱;
一个是内心害怕真查出什么重病了,要承受那份痛苦,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还有就是害怕被人说有病,不去看医生就没病。说到底都是——自欺欺人。
讳疾忌医的可能大都是身体很健壮的人,长年不用看病吃药的。一旦看了医生,就会打破他们给人身体健康的固定印象。也许内心为了保护这种”不朽的传说”,就有了讳疾忌医的举动出来。
潮汕有句谚语:肥壮大健,爱死无定。
比喻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很肥壮,平时也少有疾病,但是却有时就因为突然的一个病而呜呼。
还有句谚语说:酥瓷耐敲。
比喻平常经常身体不好的人反而活得长久。
这其中是什么道理呢?
平日里经常生病的人,会动不动就去看医生,这样一来,在小病的时候就把苗头给灭掉了,大病自然很难找上他们。
平时很少生病的人会自以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也可能是平时即使有一点小毛病会很快自愈,也就容易盲目自信,忽视了一些病灶的苗头。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也是需要在发现苗头时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才不会使心理问题越拖越久,积少成多从一个简单的短程问题变成复杂的长期问题。
我遇到这样一个个案,孩子本来是适应不良的问题,家长没有及时干预给予支持,反而指责批评孩子学习不上进,也没有进行求助。因为家长认为,去心理咨询是有病的人才去的。
一个学期之后,孩子的问题变成了网瘾和亲子关系恶化的问题,孩子和家长的身心健康不良,家庭关系受到了影响,这个家庭及其亲近亲属的生活也被打乱,变成了一个复杂棘手的事情。
如果在孩子刚开始出现适应不良时,跟家长倾诉,家长能意识到这是孩子的求助,及时帮助孩子,寻找解决方法途径,那么这个适应不良的单一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而其实家长并不完全了解孩子,还误解了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的认知上还存在讳疾忌医的心态,延误了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的第一时机,使问题愈发复杂。
我们既不提倡疑神疑鬼疑出各种病,也不提倡讳疾忌医延误病情。不妨见招拆招,逢山开路,遇河搭桥,才是直面困难的正确打开方式。
翻开崭新的一年,祝福每个人身心安康,逢凶化吉,万事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