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岛海风起|围堰捕鱼
姐,今天我给你说说“围堰捕鱼”。
今年五一节,我在南海博物馆参观,第一次知道有一种捕鱼方法叫“围堰捕鱼”。这种捕鱼方式历史久远,有500年历史了。我注意到它是因为它提到了一个地方“干冲”。“干(gan,一声)冲”,距离洋浦七八公里远,我也去过一些次数,所以我留心了它。
曾经,我向同事请教“干冲”得名原因,同事告诉我就是:就是很干很干的地方,不下雨的意思。其实,即使她们是本地人,如果不注意历史的真实事实的积累,她们也会有“无心的不懂得”的东西。
“冲”在我们云南的词语理解里,它是与水有关的地方,我们村有个地方叫“小冲头”,夹两山而成,靠天下雨插秧就这里能集聚雨水,31年前成了我们村的小水库。
其实,在儋州话里,“冲”指的是海边沙滩或礁石间围合而成的水塘。当地的“石冲”也称为“渔冲”“冲篱”。因此,洋浦“干冲”这个地名由来,同样与当地广泛分布的“石冲”有关。
据《儋县志》记载,洋浦干冲的居民主要以渔业为主,其次是海上运输和织网。明代黄、沈和邱三姓氏先人由福建南部沿海移民至干冲一带,发现海边滩涂广阔,火山岩砾石众多,潮差较大的有利自然条件,于是众人合力,持之以恒,围石筑“冲”;利用潮汐规律,待退潮干“冲”之时,下“冲”捕鱼捞虾,以此为生计,于是洋浦便有了“干冲”之地名。“冲”的构成主要有冲堤,冲房、冲门、鱼井等等。“石冲”捕鱼,即围堰捕鱼。它就是一种人类历史上原始陷井渔猎,体现了先人们生存智慧,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利用,也是海洋文化的表征。
围堰捕鱼砌筑工程量浩大,往往要动员全村居民或整个氏族人力投入,还要历经数年才能完成,因此围堰捕鱼成为一种经济来源的方式,它的管理经营,鱼获的分配,成为渔村大事。其特殊的维护、分配、继承、维系了渔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是海岛地区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一次次应验。干冲的围堰捕鱼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片的岩石滩、便于搬动的大小不等的火山石、坚硬不易风化的褐色玄武岩、相对成熟的围堰技术。在围堰的时候,利用火山石的石头的外形特点,巧妙嵌合、完美扣合堆叠成相对整齐的相当于堤坝或者围墙作用的“围堰”。这样的围堰,坚固异常,能抗击风浪,历久不倒,最大的特点就是:请君入瓮、坐收渔利、省时省力、鱼获新鲜而且是活物。
无独有偶,洋浦前年古盐田也有这种古老的围堰捕鱼。只是这些围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慢慢或者正在被历史湮灭。洋浦码头港区建设,海岸上的连片围堰被填埋。深海捕鱼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先进的捕鱼技术的更新,洋浦王宅渔村海岸尚留存四口“鱼冲”,残破不堪,砌石毁倒。面向外海冲堤已有缺口,长度约有30多米。有时村内青年在冲堤缺口处张网以待,用网兜收回一些鱼获。保护还是湮灭,历史自有选择。
所幸的是,儋州峨蔓镇龙门村委会长沙村“石冲”201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竖石碑保护标志,其“石冲”近似倒“V”字形结构,宽14米,边长18米,东西各长100米,至今尚有人在使用。虽然它目前没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终归是有了保护。我想,随着人们对这些自然文化遗迹或者遗产文化和历史价值的认识的提高,它一定能重放异彩,一定能在文化、历史和旅游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姐,你看,这个“围堰捕鱼”视频演示得特别生动、简单易懂,它模拟的是海岸边围堰捕鱼的方法:一个象牙白的长方形围堰,围堰稍稍有些坡度,围堰底,褐红色的石头排列成迷宫似的图案。涨潮了,海水慢慢涨潮,漫向岸边,一尾尾小鱼儿悠然地随潮水进入了围堰捕......退潮了,海水慢慢撤退,鱼儿却留在了围堰的里面,有的鱼儿在石头上挣扎,有的鱼儿在石头缝隙间挣扎,有的鱼儿在越来越少得可怜的水里慌乱地挣扎......一片鱼儿可怜的鱼儿......
参观结束,我还了解到儋州木棠镇神冲也与洋浦一样懂得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这一古老而原始的捕鱼设施与技术看来留存的地方很多。
海南人的远古移民,有一部分来自大陆。比如来自福建的渔民来到洋浦谋生,他们带来晒制海盐的技术、捕鱼的技术比如围堰捕鱼。
渔民们长期生活在海边,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比如神冲村村民对潮期的掌握,能编成口诀。村里有与南海博物馆展出的“更路簿”相似的“潮水簿”。所谓“潮水簿”,就是大帆船出海前,按照天干地支推算,遵循海水涨潮落潮规律的导航经验。
“潮期歌”唱:“正月寅,寅属虎,虎啸初七二十一;二月卯,卯属兔,兔行四更十九州……”也就是说,农历正月初七、二十一,就是潮期;农历二月,初四和十九,也是潮期。每逢潮期,一般会涨潮,此时渔民们就可以等着大海把鱼群送入“冲”里,退潮后即可前往捕捉大鱼,小鱼则可继续喂养。
学校保安老李,是水流村的,妻子是干冲的。我向他请教围堰捕鱼,他讲的头头是道。他说,围堰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开口堰,另一种是封口堰。开口堰就在堰口安上一个渔网,封口堰不用。他说围堰要看海岸的地形,一般选择一个凹形的,能形成小湾的地方。在湾的外侧即大海边用石头堆成堤坝就行。按照我的理解,英文大写字母D,向右旋转90度即可。我问他石冲是不是由冲堤、冲房、冲门、冲井构成,他说,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一个湾加一个石堤就行了。我就问他冲井是什么?是在围堰里砌一个像下水道那样的“井”吗?他说不是,就是在湾底挖一片低地,等退潮的时候,鱼井里有水,鱼随水就淌到鱼井里了。他还说,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正因为捕鱼技术很差,海里的鱼很多,一涨潮的时候就把鱼冲进围堰,要什么就去捡:鱼、虾、螃蟹、海鳝、海螺……他还说,他小时候冲井里捡鱼的时候,还踩到了海蛇,他们不吃海蛇……他们小时候,干冲没有水利,到处都是石滩,土地贫瘠,不种水稻,只能种红薯和一点蔬菜,主要就吃红薯、蔬菜和鱼虾……现在,围堰已废,捕鱼技术太发达,即使海水冲上围堰来,水也没有鱼了……
姐,你看我请教老李的“石冲示意图”,还是很容易懂的。
老李给我讲的示意图关于洋浦和干冲,我一直以为洋浦比干冲更大更重要,老李说,其实上不是,干冲原属于儋州的一个镇,有很多个村,洋浦是一小个部分,建了洋浦港后慢慢发展成现在的新洋浦。
据资料称,围堰捕鱼的“石冲”作为一项非常古老原始的捕鱼设施,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称之为“箔旋”,东晋称之为“泸”,唐朝称之为“沪”,明清则称之为“渔簖”。中国台湾现代称之为“石沪”,有文字记载台湾“石沪”历史超过300年。沪是利用潮差原理而设计的陷阱式渔具,全世界都有,史前人类就已经发明了沪。用竹子建造的沪,称竹沪;用木头建造的沪,叫木沪;但它们在海水中坚持不了多久。我们现在见到的古沪,基本都是石沪。石沪最早出现于明代福建。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古老的历史知识、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懂得它吗?我们会利用它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真应该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
1个视频+1篇文章=8月8日椰岛晓露之爱。
(2024.8.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