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工作法主要是带领我们做任务,把一个个任务分配在25分钟时间里,即一个番茄钟,然后计时处理。
那么你想过没有,在这个方法里提到的任务从何而来的呢,还是说无论什么任务都可以纳入这个万能的番茄法呢。
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会陷入穷忙或者疲于应付的情况,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有所取舍。正如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观点,为什么你工作10年还成不了专家。因为别人工作时间是积累10年的经验,而你工作10年只不过是同样的事情重复干了10年。成为专家之路,一定不能只做简单的事,更不可能做一样的事。
向大家推荐两个工具箱,一个是活动清单,另一个是今日清单。
什么是活动清单,就是一个随时收集任务的大篮子,我们可以把所有要做的事情统统扔到这里面,不必考虑这些事情的先后次序、交付时间等。填好这个单子,下一步到了今日清单。
在每天早上或者上班工作前,筛选出今天要做的事情划入今日清单。这等于是把任务从多到少,做了第一次减法。
比如,今天你要写一个工作报告、要联系一个客户、给家人打个电话、买一些生活用品等。
有的人到了这一步,就开始斗志昂扬的开始一天的任务,自信满满的开启一个番茄钟。不过,这显然是在回避最有价值的思考,这也是番茄法里最关键的一步,即分类。
第一次减法是从时间上划出今天的任务,而这一次减法是从任务重要程度上再做一次细分。
通常我们用重要与紧急两个维度作为筛选标准。而这里面最值得我们关注与投入的是重要的任务。因为我们习惯上喜欢做紧急的事情,越是有人催、有人等、时间紧,我们越是把注意力放在它们身上。
虽然不停的“救火”可以减少损失,也可以创造一些业绩,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本质上杜绝火灾的发生,更不可能把我们从普通带到优秀。
可能有人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工匠精神,比如日本寿司店小野二郎一辈子只做寿司,每一环节都精心选料、投入大量时间,他的学徒清洗鱼肉要学10年以上,还不一定能毕业。但是他们可不是在做简单的事,而是把简单的事做到不简单,也就是注入自己的专注和精神。这与重复做简单的事有本质的区别。
下面开始放大招,前方高能,我来给大家揭晓价值10万的时间管理秘诀。
上个世界在美国有个年轻人给一位企业家推荐了一个时间管理方法,帮助他挽救了企业,创造出几百万的盈利,于是企业家给了年轻人一张支票,金额10万美元。
那年轻人给企业家什么建议呢?
只有短短一行字:
每天找出并优先去做最重要的5件事。
就这些,没有更多了。
我清晰的记得,第一次看到它时是上高中时,当时我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呢,就做5件事,然后企业起死复生,而且大获成功。我总觉得他省略了什么秘密。当时也就没把他当回事。
然而当我了解了时间管理的原则、方法和规律时,我才醒悟原来这才是时间管理的真谛。
高手都是善于做减法,而普通人喜欢做加法。
现在我们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可是还是不自觉的给自己增加很多学习任务、工作目标、情感追求、生活抱负。那么你想过没有自己想要的这么多,你又有多少精力来投入呢。
所以,可别小看这5件事,它们可是最重要的五件事,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是每天做好了最重要的一件事,于是收获了人生的成功,各种光环、财富、荣誉扑面而来。
比如周杰伦就是一心一意去唱歌,没有歌唱就自己写歌;王宝强出道时就是一心一意做演员;刘翔成名前就是一心一意练好跨栏,注意他没有选择百米短跑,是把目标更精准了,只关注百米跨栏。这样例子不胜枚举。
于是,几年后他们都成为影视、音乐、体育界的明星,闪闪发光。
反观我们:
做工作又想着轻松简单又想多挣钱,还想做有价值的;
学习技能时贪多求快,又想学手帐、又想学思维导图、又想学口才等等。
其实有多个追求没有问题,问题是有多少人一次在做多件事,或者是多件事情反复做。比如今天学了手帐,感觉遇到困难,然后转向去学口才,后天口才没有突破就开始学思维导图。这样朝三慕四的做法,你觉得会有什么大的进步呢。
倘若你观察那些知识学习的大咖,如果你没有做过,那么你可以随便打开几个饭团账号,专看嘉宾的标签。他们一般都是先有一个标签,而且越是牛人越是只有1个标签。
比如古典,就是专门做生涯导师的;
萧秋水,就是做知识管理的;
叶武滨就是做时间管理的;
吴晓波就是做财经研究的。
你觉得他们没有能力学号其他的么,或者说他们在其他领域就不强么。就以古典为例,他的思维导图、演讲、心理咨询等能力绝对很强,但是他们没有选择多点开花,而是重点突破。
这里面推荐大家使用橙子学院的“三件事”工具,就是每天做三件事,然后日积月累见证自己的变化。当然了,我要提醒大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哦,你会发现就是每天做三件事,也是需要你刻意练习的。
全文回顾:
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在时间管理上做减法,也就是聚焦与细分。
两次减法,一次是时间上,一次是价值上。
现在问问自己,你一天最重要的5件事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