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手机时间,还可以迷糊15分钟,便迷迷糊糊梦游起来。
......离开了嘈杂的房间,来到顶台,坐在宽宽的围墙上吹风,吹的有点困,心里开始测量围墙的宽度,够不够睡着后翻半个身不摔下去。
突然来了很多人,经过平台朝楼梯下涌去。我拦住一个闺蜜,才知道他们是去看一个集体婚礼。人们很兴奋地议论,这么多新人的婚纱礼服会很有看头。
我拉着闺蜜朝相反的方向冲出重围。最怕这锣鼓声了,我说。闺蜜说有一份礼物要给我,我们一同回到教室。
第一排边上加了一个位子,是给我这个迟到者的。闺蜜把我在澳洲的照片刻成一张精致的小碟片,和一块巧克力一起放在一个漂亮盒子里。后排一位年纪有点大的男同学凑过来看,咕噜道,只有你可以出外玩,开学迟到这么多天。
闺蜜把老师发下来的批改好的作业给了我,是四首小诗。稿子已经模糊不清,还有各种粘的干的东西粘在上面,不小心会弄破纸张。不过红笔批的分数很清晰。
隔了一个暑假,我已经记不太清自己写的东西,但辨认出一句,其他的便在耳边吟诵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句子。(梦外的我没有去过澳洲,也没写过这诗,如果记下来会很好玩)
得分最高的一首,116分,描写了一个男人对一个寡妇的心态。很难想象在我的学生时代能写这样的东西。得分最低的一首,93分,写的是一次在平台上等一辆卡车,而卡车司机七转八转找不到地方的经历。
老师问我边上画的图是什么意思。我仔细辨认了许久,想起来这就是卡车司机来来回回的行车路线。看不明白的插画可能是扣分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我在等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
情绪被人认为不好的东西,而我却在写作中丝毫不去掩饰。与其说不去掩饰,不如说乐于表达。我觉得情绪这个“绪”字应该是“絮”更为恰当,情感的花絮。写文每每是有感而发,没有情感又为何而写呢?情感与文字相撞,而撞出水花,这就是文中之情絮了。
可是大多数人不这么认为,他们会说我这人太情绪化。情绪到情绪化,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人的认识能力常常奇妙到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再次走上平台,想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心路历程。遇上两位做人工智能的同学,正讨论如何预测人的行为。
我问,能否预测到卡车司机这样的行车路线?不能,他们说,人工智能是要预测正常人的思维,怎么走是合理的。这个卡车司机兜兜转找不到路只是一种个像,没有学习意义。
咦!个像恰恰存在于文学的意义里呢!一个画外音响起,我醒来。
一句梦话,醒后继续想着。工程和文学真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世界。一个是在大数据里寻找规律,一个是从细小个性挖掘某种共性。如果人工智能仅服从工程概念,它永远都不能了解人的复杂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