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一年级的晨姑娘是她们课室里最后一位被接的孩子,就在她满心欢喜地等待妈妈来接她的时候,突然看到妈妈给老师发来了一条信息,说自己还在高铁站,来不及接孩子了,已经让爸爸来接。这条信息正好被晨姑娘看到,于是,教室里开始弥漫着晨姑娘哭闹的声音:“我不要爸爸来接,我要妈妈。”如此循环反复,让人不堪其扰。
我让晨姑娘坐到了我的对面,想要通过聊天的方式,让她缓解情绪。然而在整个聊天的过程中,晨姑娘却让我意外地发现,在她的内心里她并不希望自己有爸爸,甚至认为爸爸的生命对她来说并不重要。我非常惊讶于她的这种心理状态,于是进一步去探究,一个才七岁的小女孩,为何对父亲竟有如此地排斥感。孩子却给了我一个非常简单的回答:“因为我的爸爸总是喜欢打我!”
打孩子,似乎在80%的家庭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孩子的行为,有一句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就更让很多家长认为,体罚孩子是非常有效地纠正及约束孩子行为的一种方式。这种体罚,甚至也蔓延到很多学校、很多课堂的老师对学生的管教,更多的成人觉得打孩子是一种司空见惯,并且合理的教育方式。根据“终止体罚儿童全球行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用“打”来管教孩子是一种被接受的行为,在对6大洲17个国家的调查情况来看,只有3个国家的家长表示不会打孩子,它们分别是新西兰、瑞典和阿根廷。瑞典和阿根廷分别于1979年和2016年立法禁止体罚儿童。由此看来,打孩子,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一种纠正孩子行为的方式。
然而,根据哥伦比亚大学伊丽莎白·汤普森·吉尔肖夫博士搜集并分析了62年的数据研究显示,体罚确实能让孩子很快遵守规则,表现出家长认可的行为,这比讲道理更能立竿见影。但是吉尔肖夫博士选择了11个家庭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发现,从长远看,打孩子对改善他们的行为效果并不好,还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打得越多,孩子的行为问题越严重。
体罚的背后到底想要教育的是什么?家长们当然会说,正是因为跟孩子说了很多遍都没有效果,所以才会体罚,让孩子知道怕,以后就不敢了。那显而易见,打孩子究竟让孩子记住的是这件事的错误性,还是记住的是恐惧呢?就像晨姑娘一样,我相信她的爸爸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会打她,也一定是在她犯了错误的时候,才会动怒。可是,为什么晨姑娘却始终对爸爸产生对抗情绪呢?其实,孩子抗拒的是爸爸在打她的过程中,带给她的恐惧、愤怒、悲伤等情绪,而这些情绪,会使他们更加难以认同父母的管教。
既然体罚孩子带给孩子的仅仅只是知道了害怕,那么孩子当真能理解事情的错误到底在哪里吗?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父母在场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但一旦家长不在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守规矩。因为对孩子来说,守规矩仅仅是为了避免挨打,而并没有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行为,甚至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常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一个总是喜欢打孩子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会教育出一个喜欢打人的孩子。道理很简单,因为父母在对孩子施暴的过程中,也是在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打人是一种合理的行为,打人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不知道晨姑娘的爸爸如果知道了自己在孩子心中是这样的位置后,会是怎样的一种心理感受,但我却看到了一个内心充满伤痕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