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山中隱士》|緣起緣滅

《山中隱士》|緣起緣滅

作者: 坐臥雲水間 | 来源:发表于2020-01-18 18:29 被阅读0次
    《山中隱士》|緣起緣滅

    士為知己者死,不為不知者慍。

    山念念不忘水,風必有迴響云。

    ——題記

    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

    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我好像遇見了

    一個「莎樂美」一樣的女子。

    靈魂有趣的人,從她嘴裡跑出來的每一句話,

    就像一道光。

    她說:

    人的魅力來自內在,而非外在。所謂內在指其思想和品質,是能經得起歲月的洗禮還能閃閃發光的東西才能動人。

    如果一個人沒有思想,那他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每一個人,你要記住你是宇宙限量版,天上地下,唯你唯一。

    天上是日月星辰,地下是山川河流。能和他們永恆的不是你的身,而是你的心。讓它發光吧。

    我等,明年春暖花開了,我就面朝大海。

    人間一趟,或生或死,或悟或迷,只在一念之間。

    春天來了,冬天就不冷了。

    內心憂傷的人從來不說自己憂傷。

    肯修行的人,決不是凡夫。

    我寫詩,是因為我死了詩還在。如果不寫,我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做君子難嗎?我只是知道是要動心忍性的。不信,你試試,人不知而不慍。

    做人,做小人還是做君子。

    我不知道。只知在你一念之間。

    你說我漂亮我說你膚淺,

    你說我美我說你深刻。

    外在的即膚淺,

    但是與內在的合一,

    賦予了靈魂,才是真美。

    縱使外在的醜陋,

    只要內在的有靈魂,

    才是內美,亦是深刻的。

    如果只有形式的美,

    而沒有精神,才是真正的膚淺。

    令人心動的人和事隨時有,

    令人心愛的人和物卻可遇不可求。

    美的境界有三:美在本色,首要慰藉我心,其次陶冶我的性情,最後才是升華我的心靈。

    美是一種力量。能看見的美的人亦是。

    美的層次,首先是抵達天真,然後是止於至善,最後才是充實之謂美。所以真正的美一定是真是善的圓滿。

    既然已經錯過了做夢的年紀,所以不要錯過可以做夢的季節。

    我見過的人愈多,我愈能看得清人心。

    我讀過的書愈多,我愈能看得見人性。

    總之,現實的人心是複雜的,書上的人性確實美好的。

    別人嫉妒你,是因為你有了別人有的,別人羨慕你,是你有了別人沒有的。

    你大可以托付终身给我,因为我们是志同道合的。但是我真的没有遇见想让我托付终身的人。你懂我的。我所谓的托付终身不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爵,而是愿修其天爵的人,仁义礼信,终善不倦。人生在世,还是有点修为的好过日子,不论贫穷或富贵,都能自得其乐。

    十三歲那一年,我剛升學進入初中,懵懵懂懂,對人生還沒有較深之體會,完全是一種純粹的單純狀態。直到遇見一個姓賀的老師,我的生命似乎有一點開竅了,不在沉迷在做一個好學生,突然思考起人生的問題來。接著在一次古詩比賽之中,我竟老老實實做了一個充足的準備,每天晚飯後帶著好朋友在田間不知不覺中把一本古詩書背的熟爛於心。等到比賽來臨的時刻,我就輕而易舉的奪得了冠軍。從那之後,就開始見景生情,有感而發了。一次,晚飯後,我和幾個同學又到田間讀書散步,夕陽無限好,不一會兒,兩位同學爭吵不休,我見此勸和,她倆不理我,當下我有感而發,做了一首詩。

    夕陽西下彩雲遮,樹下兩人爭不休。

    我勸她倆不要爭,反而把我回意決。

    現在回想起來,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和感動,因為詩幫我存住了一段青春美好的歲月。

    現在的那兩位同學已成了家,為人母。而她們可能不知道,曾經的我還為她們做了詩,此刻成了一種回憶的見證。

    後來又經一位同學的經歷,我才開始真正的思考我的人生。她哭著對我說家裡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複雜是我無法可以理解的。對於黑暗和光明,忽明忽暗的。見班裡有的同學學習差,有同學被人欺負卻不能站出來,而感到深深的同情,於是我問老師,學習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嗎?老師答,對同學而言,可能不適合,但對我是要繼續的事情。老師說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是等你長大了,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可以去改變自己想改變的事情。

    時間在流逝,十八歲那一年,我遇見了安。安靜,美好。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南方姑娘,而我卻相反,地地道道的北方姑娘。她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們彼此。我們有著相同的方向。我們都愛讀詩,大概是高中最美好的時光。突然有一天,她興奮的對我說,她找到了她的理想。

    我問:「志是什麼?」

    她答:「心之所向,心靈的方向。」

    我又問:「你的志向是什麼?」

    她答:「尋找陶淵明的那個桃花源。」

    我被她驚到了,一愣。

    她說:

    外在世界的物化,源於人類內心精神信仰的缺失。一切唯心造,改變只有從內在開始。確切的說是從自己開始。

    整個校園內,大家都忙碌追逐成績,卻忘記了什麼。而我倆呢,開始思考,除了知識,老師還能給我們一點什麼。我也在成長的過程中體會著人情冷暖。

    從那之後,安和我約定,一起上大學,11年的那個秋天我們如願以償。但是等待我們的卻是一段自我探索的意外之旅。

    安是個理想主義,進入大學的一年之後,她發現和她理想的大學完全背道而馳。她所追求的是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而現實的世界卻是相反。一度她曾迷失了自我,整日在迷茫和痛苦之中渡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爭取到去北京可以學習的機會,走出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中,繼續尋找她的理想。

    一千五百年前,陶淵明為那個時代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一千五百年之後的今天,竟然有一個年輕人要做那個創世紀的人,為自己創造一片桃花林。於是他開始播種精神上的桃花種子。

    台湾小说家黄春明从《桃花源记》衍生出了儿童剧剧本《小李子不是大骗子》。里面说这个渔人回来没有请太守去找桃花源,而是将带回来的桃花枝杆插在自己家里。过了一阵子,春雨下过,桃枝就发芽了,他在家里培育出一片桃花林。所以桃花源是要培育的,你与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就在你的身边、你的脚下培育桃花源。

    這是人生的一種頓悟,更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並且此次旅行並非是超越物質的烏托邦,而是一次心靈的革命,仿佛若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學習結束後,安整個人氣質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士別三日,刮目相待。13年的暑假,安帶著我和她一起又去北京學習。我才慢慢了解。原來,她一直在尋找她心中的那個桃花源。也是那一年,我們遇見了一個特別的人,他就是我們心中的那個士。學習結束後,她告訴我,她要進山學習,並且放下自己現在的現實。我知道一切特立獨行都意味著強大。她敢如此,而我呢,還沒有如此大的勇氣。知道大學畢業後,我才進了山,繼續和她共學适道。而《山中隱士》一書,即是我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以及對事物的深刻體會。

    記錄成書,以見證一個生命的自我反省和成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中隱士》|緣起緣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xl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