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是人,当孩子没有收获预期结果时,难免也会生气、发火。越是对亲近的人,就越容易感情用事。就拿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吧,虽然在学校里可以宽容学生的失败,和颜悦色地安慰、鼓励他们。可是在家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出现了同样的失败,有些老师也会对孩子发脾气。在这一小节里,我将教大家管理情绪的方法。只要掌握四个技巧,您和孩子的交往将不再“鸡飞狗跳”。
(1)先等6秒钟
愤怒,是第一层大脑的反应。而孩子很多惹人生气的行为,也是在第一层大脑的支配下做出的。孩子第一层大脑犯的错,遇上父母第一层大脑的暴脾气,那不就成了“火星撞地球”吗?结果肯定不可想象。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作为成年人,应该先想办法控制自己。方法就是让第二层大脑接管控制权。
当遇到孩子犯错,我们被第一层大脑彻底控制之前,要想方设法将头脑放空一段时间,给第二层大脑启动的时间,在心里暗数6秒就可以了。如果您控制不好6秒钟的长短,也可以数“1001、1002、1003、1004、1005、1006”。
另外,还可以事先给自己设定一句“魔法咒语”,比如“今天的天气真不错,今天的心情无比美好”。当发觉自己快要生气的时候,心中暗念这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或者在发火之前先在心里哼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旋律,也可以舒缓情绪。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就是先给自己6秒钟的“空档期”。
“现在我必须得批评他!”“这件事情必须马上处理!”这是第一层大脑发给我们的信号,但是,我们要忍耐一下,暂时不要听第一层大脑的命令。当我们面临危险的时候,第一层大脑的指令有可能帮我们保住性命。但是,孩子做错了题、忘了做作业、考试没考好,危险程度并不至于丧命,因此没必要非要听从第一层大脑的指令。可以先冷静一下,看看第二层大脑的想法。
(2)尝试用语言说明事实
经过6秒钟的“空档期”后,我们的意识逐渐被第二层大脑接管,可以冷静地分析现状了。
我们的第二层大脑,是擅长用语言进行说明的大脑。我们用语言描述当前的状况、事实,更容易被第二层大脑理解。当我们为孩子生气时,不要先描述孩子的情况,而应该先描述自己的状况。如果忘记自己当前的状况,人的怒火就容易难以控制,事后肯定会后悔“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了”。所以,在发火之前,我们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状态。
简单的情绪管理方法
假设从天花板上观察自己,自己现在是什么状态呢?请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我的手在发抖,看来已经气得不行”“孩子没做作业,我很生气”。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现状,是冷静处理问题的前提。
(3)意识到“发怒不是原本的感情” 愤怒,是二次感情,并不是原本的感情。
愤怒是原本的感情温度升高之后的产物。其背后才是,原本的一次感情(悲伤、失望、焦躁、希望……)。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语言把原本的一次感情表达出来。
虽然我跟孩子反复说“要做作业”,可他还是忘记做,我很难过。
最近孩子回家后都不做作业,我感到很不安。
当我知道孩子的考试成绩之后,很焦虑。 [插图] 客观审视自己,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为孩子的成绩感到焦虑,可孩子却若无其事,这让我更加焦虑了。
我告诉孩子,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可是他根本听不进去,我很失望。
描述方法有一个简单的公式——“事实+感受”。这时所要描述的不是“现在我很生气”的感情,而是认清事实,并分析出原本的感情。
在用语言描述现状的时候,主语“我”请不要省略。如:“我现在……,我觉得……”这个时候,切忌用“你(孩子)”做主语,因为那样就变成了指责、说教,无益于解决问题。
对孩子来说,根本不愿意听父母的指责、说教,不愿意听的话,自然也没法深入内心。而且每次父母都重复这些指责、说教的话,孩子就会不胜其烦,从而早早地走上逆反之路。
(4)做记录并进行比较 客观审视自己的最好武器就是“做记录”。
人感情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外界的状况,还取决于自己当时的心情。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遇到同一件事情,他的反应可能也不相同,因为当时他的心情不会完全一样。
我想请您回想一下自己以前发怒的经历,并以0到10分为每次发怒打分,制作一个“心的温度计”,也就是衡量愤怒程度的标准。
以后,再发脾气的时候、再批评孩子的时候,可以按照之前制定的标准,给这次发怒打分。比如“这次大概8摄氏度”,并做好记录。
回头反思,“当时我是那样想的……如果现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会……”这就是使用第二层大脑进行的冷静分析。 由此积累的数据、经验,对我们准确地分析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容易对什么事情发火。以后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当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让自己的怒气降低几分。然后通过冷静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 总结 留出6秒钟空档期,让自己冷静下来。用语言客观地描述事实。客观分析自己的愤怒,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原来孩子这样学习会上瘾》 菊池洋匡 秦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