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对《陆犯焉知》作者严歌苓女士感兴趣的,偶然间看到一篇关于她的采访文章,聪慧、美丽,还有极度的自律。严歌苓在采访中说过自己的写作时间,强度大、专注力强,还说到了一件小事,她会在丈夫起床之前,把自己打扮好,以最美的姿态迎接他的清醒。有网友说这样生活多累,有人说这需要多大的自律才能做到这一点。我向来觉得每个人怎么生活都是自己的权利,关人屁事,但还是因为那篇文章对严歌苓这个人产生了兴趣。
严歌苓是典型的精英家庭出身,祖辈父辈们都是高知,博学多才,海归一派,也都是从那个炼狱般的时代走过来的人。作家的作品,多少都会含有其个人经历,以及待人处事的价值观,我对严歌苓有了兴趣,便跑去翻找了她的代表作。
其实自从看过1984后,我基本上不再看与政治相关的书,这种行为是一种莫名的主观逃避,或许是政治的复杂性读起来总是让人疲惫,所以即便是相关的小说我也不看。
但严歌苓的作品大部分都跳不开那个年代,犹豫过要不要去看,最后还是好奇心占了上风。
《陆犯焉知》讲的是上海公子哥陆焉知在父亲去世后,留下了继母恩娘,在恩娘的安排下又迎来了妻子冯婉喻。在那个年代,家里有一定实力的才子大多都有一样的套路,不喜家里安排自己的婚姻大事,又不愿忤逆家里,便娶了安排的妻子,转身便以出国留学之名在国外潇洒快活。陆焉知也是如此,他把自己的出国学习看做一种自由,从掌控者恩娘手中漏出来的一些自由。等到学成回国,陆焉知安享一段时间的沉迷学术的教授之乐后,没多久便进入了被迫的“改造期”,从三五年的流落重庆,最终演变成了大西北的“无期徒刑”。
陆焉知终其一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寻求难能可贵的自由,在认识到自己对婉喻的感情后,当面告诉她成了他心里最渴求的自由。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对自由的追求变得非常具体,个人的忍受力也让人惊叹。
坦白说,八零九零后的我们已经感受不到当年的时代氛围,即便是有些导演将那个年代拍成电影电视剧,年代感也总是让大部分年轻人望而却步。这不一定是值得庆贺的事,但绝对不是坏事,说明时代在进步。曾经的疯狂也好,苦难也罢,都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越来越远。
严歌苓的文字有种魔力,明明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看,却总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能与文中的每一个主要或次要的角色产生共情。
陆焉知在西北的那些年,还有婉喻和孩子们作为家属的生活,透过作者的叙述,让读的人触目惊心,毫不怀疑个中真实性,也忍不住庆幸这些真实都已过去。
人真是奇妙的生物,忍受能力总是超乎想象不管遭受多大的磨难,只要心中还有牵挂,在世上还有未了之事,总是能撑着一口气活下去。
人也总是后知后觉的生物,总会有意无意的忽视手中握有的东西,困囿于心中的诗和远方。就像陆焉知在婉喻病后才发现,原来她从来不缺反抗的勇气,她只是没有那个必要去争取陆焉知心中的独立。在婉喻心里,陆焉知就是她现实拥有和企盼的远方。
我喜欢,他们每一个人。
也敬佩,他们饱受苦难以后,仍然微笑着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