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长,别想那么多,别着急,做该做的事。
前两天,朋友聊天时跟我讲“都说三十而立,可是,在我三十岁到来之际,我却前所未有的焦虑,焦虑工作,焦虑成长,焦虑爱情,焦虑家庭,仿佛世间只剩下了焦虑,原本所有的理想,所有的期望,都在不知不觉中化为泡沫。”
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可用的时间越来越少;
而因此时间越来越珍贵,时间越来越紧迫;
时间越珍贵就越紧迫,时间越紧迫就越珍贵。
压力越来越大,生活成了一团乱麻……
——摘自《把时间当作朋友》
跟他聊完,我突然明白,原来我并不孤独,原来焦虑的不止我一个,或许是因为对女性朋友而言,三十岁是个敏感的数字,亦是女性朋友惧怕的数字,好像一过了三十岁,“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恐慌便如影随形。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随波逐流?
读励志鸡汤书安慰鼓励自己?
做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计划?
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所有的计划,所有的鸡汤,都毁在时间上,于是我们迷茫——责怪自己意志力不坚定——再制定各种计划,周而复始,陷入成长的死循环。
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开始思考我的焦虑,开始思考以往的“时间管理理论”,开始意识到:
原来“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这么说,并不代表“时间管理”的理论是错误的,只是时间不听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往地流逝。
接下来我们从“认清并接受现实”、“管理自己,感知时间”、“千万不要拒绝学习”、“独立思考,正视权威”四个方面来向大家阐述如何把时间当作朋友,与时间一起成长。
认清并接受现实
三十岁之前,我们肆无忌惮地挥霍青春,三十岁之后,青春突然不再,我们却依然骄躁,我们前所未有的期望速成,期望完美,期望摆脱不好的现状,可是现实与期望却总是相悖,期望逐步变成奢望与失望。
前行道路上,我们必须接受现实,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受,但我们必须牢记“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然后与时间做朋友,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凤凰涅槃,只有欲火才能重生。
管理自己,感知时间
据说,每个人都有拖延症,或轻或重,可是,为什么明明已经焦虑到不行,拖延的人还是迟迟不开始行动,明知道有些事情必须要完成,还是要等到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才开始行动,亦会因为时间不够而马马虎虎交差。
第一,及时行动,现在就开始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或者什么任务时,记得,永远不要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否则更待何时?尽自己最大努力,做该做的事情,清风徐来,花自盛开。
第二,感知时间,记录开销
刚工作时,因每日事务性工作较多,有意无意的养成一个习惯,即记录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并对完成情况以☑的形式确认,随着事务性工作向案头工作的转移,记录的习惯也开始慢慢淡忘,工作进程开始凌乱,貌似每天忙忙碌碌却难见成效,时间流逝亦无法感知。
《把时间当作朋友》中不仅介绍了我以往采用的“事件日志”记录法,更是详细的介绍了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柳比歇夫通过他所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不仅记录事件的名称,更详尽的记录了完成每件事情所需的时间,精确的感知时间的存在,与时间做朋友。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每个人都想进步,都期望通过学习获得成长,小时候我们所受的教育也是“只要努力,就可以不断进步”,可是,我们总难在一段时间的坚持后,收获满意的进展。
实际上,在学习的时候,进展和时间的关系肯定不是线性的——想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基本没戏。因此,许多人往往只进行了一小段时间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开始动摇,循环往复,放弃学习。
事实上,学习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独立思考,正视权威
你认为的权威不一定是权威,即使是权威,也不一定等于正确。相较于权威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自己的思考,基于事实,对事物正确与否的思考,对事件解决方案的思考,站在更高维度层面的思考,长此以往,你必能感受到积累的力量。
房子、车子、票子,社会的现实,逼得我们一天比一天浮躁,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为成功而不择手段,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为出名而毫无底线。可是走着走着,我们才发现我们早就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三十岁又怎样,现在开始行动,一切都不算晚。
别着急,一步步,一寸寸,一点点,一天天,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