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都是以父母的原型或者是理想父母的原型去选择伴侣,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是父母的重复,我们越不想成为自己不喜欢父母的样子,却偏偏最后和父母一样。
这几点在我身上完全验证了。我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由于以前家庭穷苦,叔叔早早结婚生了六个儿子子,父亲要帮衬他们,所以直到四十多岁才结婚生了我。不可否认他是爱我的,但对我完全没有老来得女的那种宠溺,而且我出生后没多久就被母亲带回农村生活。母亲在村里小学担任老师,我直到六岁要上小学才回到市区父亲身边。所以从小我就和父亲不亲近。父亲是汽车修理工,为了养活我们,很早就办理了内退,私下为那些司机修理。靠着父亲精湛的手艺,活不断,其实我们的生活原本可以过的不错。只是那时叔叔家的几个儿子,总会来问父亲要钱,他不断地资助他们读书,还有做其他事情,所以我们家一直处于贫穷状态。
那时母亲应该也很压抑,不断的退让却也产生很多不甘。母亲是一个小女人,很需要别人的呵护。但父亲沉默寡言,所有的事情都藏在心里,不愿和人沟通。矛盾日益加深。
以前我特别羡慕那些可以和父亲牵着手逛街,可以和父亲无所不谈,被母亲宠溺的女生。也曾暗暗发誓我不愿意选择父亲这样的丈夫,这样的家庭让自己受委屈。回想童年,我未曾感觉到父母恩爱,而只有母亲辛苦的付出。
我和老公是高中同学,他一直对我很好,对我很宠溺。后来大学毕业后我们在一起,就为着这份宠溺,我义无反顾的不看任何条件嫁给了他,无房无车无存款。现在才知道我找的是理想中的父亲。老公有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妹妹,都非常不靠谱,老公最懂事,却是最不被看重的一个。老公很孝顺,自己都说他是偏心他们家。他的钱很多都补贴了婆家,我虽然心里不太平衡,但也从不为这些事情和他吵。而我父母一直帮忙照顾孩子,还贴钱给我养孩子,有时会觉得非常愧对自己父母。
不想和母亲一样,无意中却也过成了和母亲一样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