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铺的故事(七十一)
石桥铺小学及石桥铺地区
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
魏庆麟
石桥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石桥铺小学和石桥铺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壮大、蓬勃兴旺的一个缩影。
石桥铺小学.png
(石桥铺小学)
石桥铺小学是石桥铺地区建立最早的学校,它创办于1933年春季,是旧重庆市十七区石桥铺镇的一所中心小学,全名叫做“重庆市公立十七区石桥铺镇中小学校”。
它是民国时期石桥铺镇唯一的一所公办小学,最早的校址设在石桥铺正街的“文昌宫”内(即后来老街上的“戏院”),规模不大,只有十二、三个班,春、秋季都招生,有学生近600人,教职工二十余人。从创办开始到解放前夕的历任校长有高敏之、孙惠君、孙达德等。
解放后,学校更名为“石桥铺小学”,校址仍在文昌宫。1952年秋季起,我和我的发小们就开始在这里一起学习、玩耍。校长初为沈沛之,但一年后沈校长因病去世,由教导主任王华先继任校长。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由沙坪坝区教育科鲁光同志建议,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加之开明人士、张家花园主人张香波先生的同意,1952年将石桥铺小学从文昌宫迁往张家花园。
张香波.png(张家花园的主人张香波先生)
不久,政府在张家花园对面的石桥乡山林村,划地拨款建设新校舍,于1955年建成了前后两排平房的新教学室,后又在坎下新建了一排,前后共计三排平房。每排平房五间教室,中间作为办公室,办公室两边各有两间教室。这个“新学校”,与张家花园(含修德村)同时容纳学生上课,学校规模达到二十多个班,学生上千人。
沿石桥铺到新桥的旧公路边开了一条短短的斜坡路口,通往新学校前的黄泥巴操场。没有修围墙,四面八方都有田坎路可抵达学校。教室东边有一个小堰塘,长满了水葫芦,周围有几颗高大的桉树。再过去一点是一个在当时很大气的标准厕所。
那时石桥铺地区还有观音寺初小、二郎(后来叫红山)初小、白鹤林初小(又称五初小)、高庙村初小、圣泉寺(又称二初小,后来叫斑竹林)初小等学校。所谓初小,就是只有1—4年级,没有5—6年级(称为高小)的小学校。
1955年,各初小毕业生分别参加了石桥铺小学高小考试,考试合格者方能进入石桥铺小学就读高小,可见那时能读个高小就算很不错的了。
1956年秋季,石桥铺小学办了一个年级的初中班,叫“戴帽初中班”。“重庆市石桥铺小学附设初中班”的校牌与“重庆市石桥铺小学”的校牌同时挂在张家花园校区的校门口。
随着石桥铺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适龄学生逐渐增多,教育布局也随之跟上,于是,沙坪坝区就在石桥公社韩家湾生产队拨地,于1957年建成了石桥铺中学并接管了石桥铺小学初中戴帽班的四个班的学生,作为59级学生。我是1957年在石桥铺小学毕业后考入石桥铺中学的60级学生。这样,石桥铺中学一开办,就有8个班的规模。
渝高中学.jpg同时,重庆针织厂、重庆热水瓶厂、重庆油漆厂三个工厂联合创办了“工联小学”,校址就在陈家坪去往石坪桥靠左的毛狗湾,主要用于解决这三个厂的职工子女读书的难题。
石桥铺小学迁址张家花园后,石桥铺街道一个姓周的代表牵头,于1954年秋季,又在文昌宫创办了“石桥铺民办小学”,由邓效忠老师负责学校的日常工作。
石桥铺民办小学的创办,既缓解了石桥铺地区小学适龄生过剩的压力,又解决了石桥铺街道一些有为青年的工作问题,让他们在教育战线上一展身手,奉献出他们的青春和热情,他们当中,曾贤玉老师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迁址张家花园后的石桥铺小学,先后由索真、谢琛、何中育、黄廷孝、康爱培(兼书记)、代远霞、谷怀群(兼书记)等人担任校长。
![比.png](https://img.haomeiwen.com/i3539698/f83a40c8aaf484a6.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两张毕业证)
在他们的领导下,老师们认真努力地工作,涌现了一大批业务能力较强的老师,例如赵振烈、周耀青、石明德、张永臣等,他们当时就被评为一、二级教师(级别相当高了)。他们经常上公开示范课,吸引了周围学校老师前来观摩学习。
不仅如此,石桥铺小学还出现了大批青年才俊,以蒋昌裕、陈昌竹等老师为代表,他们当中后来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调往外地,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骨干。
随着石桥铺地区各校班额的增多,那些原来的初小不断演变成完小,中学适龄生也就不断的增加,石桥铺中学就容纳不下了。
于是,由李科牵头,在1962年的秋季,又创办了“石桥铺民办中学”,校址在石桥铺老街场尾的醪糟铺许伯建(著名书法家)先生的院子内。同样,石桥铺民办中学的建立,大大地缓解了石桥铺中学的收生压力,使更多的适龄学生走进课堂学习。
1965年到1966年期间,谷怀群校长因去长寿县参加“四清”运动,便由歌乐山的梅孝伯来石桥铺小学担任校长兼书记一职。
在这一期间,在石桥公社红光大队长石坝的民航村,有一所部队子弟校“红光小学”创办,该校只招收驻扎在歇台子一带的部队子女,规模很小。因为是部队学校,跟外界联系甚少。
1965年,国营巴山仪表厂成立了子弟校,当时的规模也不大,但解决了巴山厂子弟读书的难题。1967年,巴山厂子弟校又办了初中班。该校也不属于教育局管理,与外界也没有什么联系,但不管怎么说,它们的成立还是为石桥铺地区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是时的石桥铺小学已不再是一枝独秀了。
1966年,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语学校从上桥迁址石桥铺草房街(现名红育坡)上面,招收全市的学生精英就读于该校,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培育了多语种的不少人才。
外国语学校.png(重庆外国语学校)
时光流逝,在1969年“复课闹革命”后,奉沙坪坝区革命委员会的命令,石桥铺小学与石桥铺民办小学合并上课,民办校搬至张家花园和新校区上课(石桥铺小学在1966年已改名为“东风三校”)。
1969年石桥铺中学和石桥铺民中合并(石桥铺中学在1966年改名为“燎原中学”、石桥铺民中改名为“育新中学”),民中搬到石桥铺中学。
1971年谷怀群校长奉命调往新桥小学,陈国梁、徐梅生相继调入石桥铺小学,任革委会主任、副主任,并由徐梅生兼任学区(小学)支部书记。
当时的石桥铺学区包括石桥铺小学、白鹤林小学、观音寺小学、高庙小学、圣泉寺小学、红光小学、歇台子小学等。这些学校组成了学区和联合党支部,这又加强了石桥铺小学为中心小学的地位,这时的石桥铺小学已经有二十五、六个班的规模。
1972年,张家花园的学生就全部迁到了新校区(山林村5号)上课,这时学校已有35个教学班的规模了。同时还有一个年级12个班的“戴帽初中”学生。张家花园原址开建一所新的中学——重庆市一一一中学。
111中.png(重庆市一一一中学)
1974年,一一一中学建成后,石桥铺小学的戴帽初中学生全部移交到该校上课。但后来,石桥铺小学仍然继续办初中班,最多时达到17个班,全校学生共有一千九百余人,教职工近百人(一一一中学则招收其它学校的学生)。此时的学校又按照区里统一编制的序号命名为“沙坪坝区五十三小学”,简称为53校(据目前所知,红山小学为50校、孙家岩小学为51校、白鹤林小学为52校、歇台子小学54校、斑竹林小学为55校,请知情者提供详情或订正)。
因为石桥铺小学“人满为患”,容纳不了这么多学生上课,小学三年级的4个班级放在原民中校址——许伯建先生的院子内上课,其余小学生和初中生仍挤在新校区。
上学的路全是土泥巴路和田坎路,操场也是黄泥巴铺面,遇到下雨天,泥泞难行,经常有人摔倒。为此,学校一边发动老师和学生自己动手改造操场,一边说服周边单位,本着“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的原则,齐心协力改造校前的烂路。
驻在工程校的汽车十七团,出动了十多辆汽车和一个排的兵力帮助平整公路,部队政委亲自驾车为路段浇灌混泥土。公路段道班的负责人还开来了压路机夯实铺就的片石碎块。水泥公路就这样建成了,学生们从此告别了泥泞烂路,不再为下雨天上学发愁了。
石小门前路.png(石小门前现在的道路)
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运动和玩耍场地,全校师生特别是初中班的同学们,挽起裤腿,赤脚跳进水泥和沙石的混合物中充当“搅拌机”,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硬是平整出一块比两个篮球场还大的操场。当时一个姓张的针织厂干部路过见状,为之动容,称赞说:这些老师、学生太能吃苦了!
1972年原工联小学因为资金问题,三个厂各自分开办学了,就有了新的重针厂子弟校和水瓶厂子弟校。1992年由于重针厂破产,其子弟校被汽贸公司接收。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倡勤工俭学,石桥铺小学自力更生办工厂、办饲养场。
学校工厂是从办蒲扇厂开始的,当时的初中班学生轮流到校办厂学做蒲扇。做蒲扇首先要到蒲葵树生长地——重庆市园林局种植基地,将蒲葵叶砍下来,运回学校晒一晒,然后在特制的灶上用硫磺熏到葵叶发白,再拿出来。剪去长长的叶梢,基本形成圆形,用1—2根篾丝,沿葵叶形状用针线缝制起来,一把漂亮的蒲扇就做成功了。在当时根本没有空调,连电扇都未普及的情况下,蒲扇起到了缓解暑热降温的作用。做出的蒲扇直接销售给石桥铺供销社,为学校提供了部分办学经费,学生们也得到了劳动锻炼。
后来,蒲扇厂转向金加工,由一台冲床起步,逐渐发展成车、钳、铣、刨、冲、铆、焊齐全的正规校办企业,主要从事对外加工,在当时的沙坪坝区校办企业中不可或缺。校办厂的成立在小学业内还是首创,它的兴办为学校办学积累了一定资金,并获得“重庆市先进校办厂”的称号和奖旗。
学校饲养场的创办更是首创,它以饲养长毛兔为主,主要由王训言老师负责。兔子的饲料主要靠学生采集或交青叶菜,每个班每周轮流交一次。交兔草当时也给学生及家长带来一些烦恼和麻烦。不过那时的饲养场在市区还是比较有名的,不少兄弟学校(主要是专县的)都来学校观摩取经,购种兔。80年代以后,因为考虑环境污染问题,就停办了。
学校有了条件,广泛进行体育活动特别是田径运动,指导学生大搞文艺活动,学校成立了田径队和文艺宣传队,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从此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田径运动是在市区体委倡导和指导下开展起来的,在全市很有名气。每年的沙区田径运动会,石桥铺小学田径队稳拿冠军——团体第一名,被市区命名为“田径之乡”,同时荣获“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得到省、市、区体委的充分肯定。1978年成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当时的重庆市仅有石桥铺小学获此殊荣,并获得“红旗学校”光荣称号。
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在七十年代搞得轰轰烈烈,节假日慰问解放军;在市人民大礼堂参加汇演和比赛多次获奖;在沙区文化馆演出比垮了好几所沙坪坝区的重点学校。一次,重庆市团委组织各区县学校辅导员在省团校集中学习,指定由石桥铺小学做一个文艺专场演出,必须要有十几个到二十个节目参演。得到这个消息后,学生们个个欣喜若狂,大家刻苦认真地排练了几天就上场了。一场演出下来,获得团市委和所有辅导员们的好评。组织文艺宣传队的刘正秀(舞蹈编导)、何光玉(钢琴伴奏),以及负责学生纪律、负责后勤保障的各位老师们,一个个不计报酬、不计时间,拼命地工作,在全体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为学校争得了荣耀。在市里召开的文化文艺大会上,获得了“文艺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
校办厂、饲养场、文艺宣传队,是当时学校的“三支花”,在市区一直享有盛誉。而且当时学校的教学成果也不平常,常常接受区县、成都及外省市的老师前来观摩学习,石桥铺小学办学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
1977年以后,学校恢复命名“石桥铺小学”,从此这一校名沿袭至今。
随着石桥铺小学的不断成长壮大,周边学校也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原民航村的“红光小学”的学生于1982年归并到圣泉寺小学(现斑竹林小学)和歇台子小学,老师也调整到这两所学校和石桥铺小学。
斑竹林小学.png(斑竹林小学)
为了让更多的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学习,在原有红光小学校址上扩大创办了“红光中学”,进一步缓解了石桥铺中学和一一一中学的收生压力,降低了初中失学率。
随着石桥铺地区的发展建设和人口数量增多,原位于詹家溪的65中迁到石桥铺张坪村一带,故石桥铺又多了一所中学,增强了初中教学力量。
1986年在原石桥铺民中(后来的石桥铺小学三年级教学区)地址上,又建了一所学校——石新路小学,首任校长是由北碚调来的郭姓女校长,第二任校长是由石桥铺小学总辅导程旸老师担任。石桥铺小学三年级搬回学校本部,学校就有30多个班(不再设初中班)的规模了。
石新路小学.png(石新路小学)
学校老师们响应中央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开展“六因素”教学方法。
所谓“六因素”就是在40分钟的课堂上,采用“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六个步骤,学习完一篇课文。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各个学校都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参与其中。“六因素”教学在祖国大地的大江南北搞得轰轰烈烈,石桥铺地区的石桥铺小学也不例外,搞得如火如荼,吸引了不少外地外校的老师们前来参观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后来不知为什么叫没有继续搞了,又提倡返璞归真,老师采用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了。
1998年在歇台子埝山苑一带又建了一所“森林小学”,刚开始只有一年级3个班、二年级2个班,共5个班的规模。歇台子小学与我们虽然是一个学区,但距我们较远,具体情况不太了解,它的成立也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2001年,在外国语学校的后面,又建了一所学校——“高新区实验小学”。这所学校是石桥铺地区的一流学校,全新的。它的创办无疑是给石桥铺地区的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教师队伍是清一色的“小鲜肉”和“靓丽姑娘”。他们在学校党支部带领下,把一个学校搞得风生水起,朝气勃勃,以致后来名气越来越大。
高新实验小学.png(高新实验小学)
九龙坡高新区为了便于管理,在2004年时,把学校进行了归并。65中和高庙小学合并成了一所九年制的学校,有小学1—6年级,初中1—3年级;原来的观音寺小学、红山(二郎)小学、红印子弟校和二轴厂子弟校(这两所学校原先与外面没有什么联系,后来因工厂解体或其它什么原因交给了教育局管理)合并,定名为“兰花小学”,校址设在兰花小区。
石桥铺小学与白鹤林小学合并,仍称石桥铺小学,白鹤林小学的老师、学生全部到石桥铺小学上课。合并后,石桥铺小学学生增至两千多人,由于地域条件所限,学生早操都是分期分批地进行。由于周围农民兄弟不配合,无法扩大地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学生身心健康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虽然环境条件差,学校地盘不能满足需要,老师们还是殚精竭虑,尽职尽责,组织学生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得了知识,身心也得到锻炼。学校和师生们获得过不少的奖项,受到区委、区教委的一致好评,石桥铺小学确实成长壮大了。
半个多世纪来,石桥铺地区由一所完小,发展到现在的九个完小(圣泉寺小学因区划原因归属沙坪坝区了),从没有初中发展到了五所中学,其中包括两所完中(渝高中学和外语学校)。各个学校的办学规模都不小,一般都在20个班以上。
石桥铺地区的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各个学校都对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建设培养了数不尽的栋梁之才。我也为自己是一名石桥铺地区的教师而自豪!
附:石桥铺地区各学校目前的办学规模(班额)
校名 班额
石桥铺小学 39
石新路小学 28
兰花小学 31
巴山子弟校 20多个
高新实验小学 55
歇台子小学 40多个
森林小学 20多个
陈家坪小学 12
65中 67
111中学 21
红光中学 26
渝高中学 79
外语学校 未能统计到
网友评论
这完全是一篇“史料”。
我是石桥铺民办小学出来的。
我的儿子是现在的石桥铺小学出来的,后考进一中。我儿子给石桥铺小学挣了两块含金量颇高的奖牌,据闻现在存放在“荣誉室”里去了。
祝福石桥铺小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石桥铺小学及石桥铺地区教育事
业的发展脉络",以史说事,翔实生动再现石桥铺近代新式文化教育在八十多年前,从几千年旧封建私塾教育体制破壳而出,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史。我在本文中亲切寻觅到与发小们一道启蒙,礼拜老师的情景,字里行间不绝于耳的是故乡少年朗朗读书声!
从当年到当今,从文昌宫到新学校,绵延不息的清脆稚声中有我已故的老父亲,有如今巳过花甲之年的我,还有我的侄子侄孙……
溫故知新,读史明志,感谢作者!感谢开启石桥铺新式教育事业的拓荒人!感谢推动石桥铺教育事业进步的每位槡梓先贤!感谢历代历届在故乡土地传播文化的所有师尊!
文脉流长,教育兴邦!
《巴氏渝乐》群 金朝芝留言
郭廷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