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个52岁大叔可爱起来,一秒治愈你

这个52岁大叔可爱起来,一秒治愈你

作者: 新世相 | 来源:发表于2021-06-16 11:49 被阅读0次

    今天的文章,我想写写这个你已经比较熟悉的人:

    张文宏。

    我们拍摄了他人生的首支个人纪录片。

    过去一年多,作为疫情防控的专家,张文宏经常出现在你的视野里。

    但,跟拍他一段时间,并和他一起从上海回老家瑞安之后,我们觉得:

    这个专家,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他是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防控组重要的专家,面对疾病,他很硬核;

    但当你看到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你会觉得,他太可爱了,太温暖了,也太真实了。

    他离老百姓很近,爱说大白话、大实话——

    “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

    “防火防盗防同事,现在要防自己了。”

    “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

    “输入康复血清,患者马上康复,这是电影看多了。”

    曾经的他是个沪漂,带着脸盆、席子和热水瓶来到上海,毕业时最想的就是在这个城市立足。

    现在的他是个忙碌的上班族,忙起来没空睡觉。同事张继明“吐槽”他经常在会上很有“技术”地打瞌睡。

    还有很多细节,让你觉得这位专家不是个开口一堆专业术语、你完全听不懂的“大神”,而是个活生生的人。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一位感染科医生和科学家,会受到比明星还多的关注和喜欢。

    人民日报新媒体微博联合新世相出品的人物纪录片《你好,先锋》第四期,我们从张文宏身上看到不同的两面:

    一面是硬核范儿,另一面是人情味儿。


    一名医生的坚持与坚韧|你好先锋-张文宏篇_新世相纪录片_腾讯视频

    和其他上班族一样,忙起来的张文宏也需要在路上处理工作。

    我们跟拍他时,他正和同事打电话,动员对方和他一起去献血,还选了特别红火的“好”日子,618;

    这个硬核的科学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神”。

    ——工作太累了也会吐槽,想能找个地方坐着发呆,“可以坐一整天”。

    ——下班后喜欢看看肥皂剧,因为不用动脑筋......

    但,已经 52 岁的他,工作起来也敢把自己当 25 岁的人。

    疫情期间他住在疾控中心(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每一个病人生命迹象的监控都要看,24 小时不间断分析。

    “房间里就一张床,醒着就做事,累了就睡觉。”

    睡不够,他把家里的旧咖啡机搬到医院,就着各地捐赠的泡面,吃了一个月。

    疫情最严重时网上谣言很多,工作之余张文宏开始在网上做防疫科普。

    想了很久怎么让老百姓听懂,于是就有了前面我们说的那些大白话一样的“金句”。

    “只有我们手里掌握比较多的临床救治和防控经验,非常需要把这些正确的信息告诉大家,让大家在防控疫情方面有正确的认识。”

    上海疫情进入常态化后,张文宏的工作也逐渐恢复常态:

    给一群年轻学生教学,参加各种会议;

    跟他的导师翁心华教授一起,讨论如何建设传染病临床中心;

    最关键的是,他很快又重开了门诊。因为觉得,医生不看病,就不算是医生了。

    但凡有什么疫情相关的新消息,老百姓的新问题,他仍然会出来跟大家科普一下,仍然是用那种接地气的大白话;

    他也会抽出时间来,去武汉吃一碗热干面,完成一个约定。

    ——疫情最严重时,他救治了一位武汉的婆婆。老伴儿还插着管在治疗,她问张文宏,还能好吗?

    张文宏回:一定会好的。

    后来两人出院了,张文宏跟他们约定,等疫情过去,要去武汉和他们吃一碗热干面。

    张文宏真的去了。虽然没能见到老夫妇,他说,“但也算到过这里,吃了这碗面,说过的话也算数了”。

    你能在他身上感觉到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的情感和温度。

    这大概是硬核之下,一个人内心更柔软的一面。

    1987 年,高考完的张文宏抱着个破脸盆、席子、热水瓶,大包小包的,从老家瑞安坐了一天船,来到上海读大学。

    “你肯定要知道自己最喜欢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是吧。”

    ——虽然这样说,但他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找到那个确定的答案。

    刚踏入这个城市,他就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接受了人生初始的“拷问”:

    是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工作呢?还是为了读研究生换个科室呢?

    好不容易读完研开始工作了,没想到又面临着“没钱”的打击——

    当时年轻医生收入特别低,作为医学生他还得继续读博士,钱还没赚回来呢,又都花出去,更穷了。

    张文宏穷“怕”了。更要命的打击是——

    他已经 30 多了,当时正是下海经商最风靡的时代,而感染学科整个专业都在走下坡路。

    同辈人在药厂工作,工资是他的好几倍。

    “基本上人家就可以鄙视你了。真不知道出路在哪。”

    一激动,连辞职信都写好了。

    导师翁心华让他自己决定,对他说,留下来,也许会有一个广阔天地。

    也是因为这一点犹豫,让他又再“坚持了一下下”。

    就是当初这“一下下”,让他走到了现在。

    如今,在已经 52 岁的张文宏身上,我们看到过疲惫,但没看到过倦怠期,连提出休假的需求都很少有。

    你能看到他对这份工作真实的喜欢。

    话说回来,谁的选择,不是一边犹豫着,一边向前走呢?

    又一年毕业季来了,我们也经常收到这样的问题。读者 @亦兮 的留言,大概可以概括不少人的疑惑:

    回头看看,张文宏年轻时也做过脑袋一热就想辞职的“荒唐事”。

    但他说,“每一个年轻人都会碰到这段时间,当你日子过不下去时,你再坚持那么一点点,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看不清路没关系,走着走着就看清了。

    况且,在碰壁、跌倒、站起来的过程里,能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这对普通的大多数来讲,已经足够。

    如今的张文宏很笃定地说,看看病,搞搞科研就很好,不太想当“官”。

    “当个老教授就好。”

    他把很多精力,放在如何培养下一代同时具备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年轻医生身上。

    也曾调笑着对大家说,年轻人不努力,不如买块豆腐去撞头。

    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文宏的学生孙峰说,有次偶然看到张文宏的电脑屏保上,写着八个字:

    正直、谦逊、踏实、节欲。

    ——孙峰说,那一刻,他内心震动了一下。

    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踏实和真实,是如何感染了他身边的其他人。

    这或许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吧。

    就像张文宏曾经的导师翁心华教授说的:

    “我在 17 年前,做着 SARS 相关专家的咨询工作,想不到 17 年以后,我的学生张文宏,替代了我的位置。 ”

    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未来许多不确定性。

    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时刻准备着,去面对生活里的一切未知。

    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被热爱它的每个普通人保护着。

    不止张文宏,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名字的人。

    也因此,我们不再恐惧未来。

    《你好,先锋》系列人物纪录片讲述了张文宏、王霜、苏炳添、次落、宋寅、陶勇等 6 个人的故事,张文宏是这个系列的第四期,接下来会陆续更新。在此我们也感谢一直致力于传承先锋气质的 ThinkPad 品牌对这支纪录片提供的支持。希望每个普通的人,都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奋勇前行的力量。

    撰稿:么有钱

    责编:Cassie

     晚祷时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个52岁大叔可爱起来,一秒治愈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mx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