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门口的陌生人》:从地方走向世界

《大门口的陌生人》:从地方走向世界

作者: 书悦 | 来源:发表于2021-11-01 14:16 被阅读0次

    写在前面的话:今天天阴阴的,汉堡上午睡了将近两个小时,让我有种周末的错觉感。昨晚熬夜付完尾款,钱袋已空。中午居然就收到了第一个快递,这物流速度太绝了。脑子有点空空的,于是翻出一篇旧文,也正好重温一下。发现重新去读自己那些旧的读书笔记,非常的陌生,书中的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我的脑容量真是太差了,过目即忘。

    《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海外汉学家研究中国的著作,它其实是以中国作为案例,通过近代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借此去审视近代时期世界各国的冲突与矛盾。这是质性研究中比较推崇的一本书。

    ----

    最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美国汉学家魏斐德的《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新星出版社2017年2月版,王小荷译)。其实读得不是很认真,而且总感觉这本书译文的文风有些散,隔着语言代沟,远没有最近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来得畅快。

    这本书总体要表达的意思我也大致了解了,作者以1839-1861年间英国与华南地区,尤其是广州地区的冲突、交涉、斗争为历史背景,展示的是广州人民如何从一步步地仇视夷人而慢慢地熟悉、接受,甚至在国家内部的斗争中试图联合夷人来维持区域的平衡。这其中,既有对外斗争,也掺杂着国家权力、民族矛盾、地方斗争等多种因素。

    我觉得书名取得非常好,“大门口的陌生人“,”大门口“代表着距离,离我们很近;”陌生人“代表着一种疏离的关系。这两者其实是相对矛盾的,恰好很有意思地代表了19世纪末我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对方都已经走到我们的国门,可是我们依然对其一无所知。这就是”闭关锁国“现象的一个很经典的描述。

    这本书是作者在196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已经时隔五十多年,因而它没有现在学位论文所流行的那些研究说明、研究方法之类的,而是直接切入正题。在中译本中,正文之前有《编者说明》《增订版序:冲击-回应说的社会史解读》,正文之后有《译后记》《代后记:马克·布洛赫——一个历史家的肖像》,因而可以看到相关学者对该书的评价:

    魏斐德在书中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从“地方视角”到“世界视野”,揭示出官方历史表层之下的社会动态与民众选择。(《编者说明》P1)

    这本书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地方主义(Localism)研究的先河,并且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方主义,而是在世界主义基础之上的“地方主义”。(李雪涛《增订版序》P3)

    广东作为中外交往的地点,它的商馆、公行等,在西方早已被详尽地研究过,而本书“独具一格”的是,开拓和加深了历史的探索,见到了“在这些苦心经营的商人及行政机构的周围,还有这更广大的南中国社会,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也在酝酿发酵中”,见到了“在官方历史的表层之下,萌发着民众的恐惧、希望和运动”,这就使本书具有了更加深入的内容,在美国史学界标志了一个新阶段。(王小荷《译后记》P224)

    此外,该书还附有魏斐德25岁时在加州伯克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一篇课程作业《马克·布洛赫——一个历史家的肖像》(魏斐德 1962),由其夫人梁禾女士翻译,论文前有一则“译者的话”:

    在人生观方面,这篇论文向我们启示:一个学者,学问再大,若无超越自身的境界,若无献身于伟大事业的精神,那他/她不过是个躲在清静中端稳一个饭碗的职业者而已。治学,要有境界,要有热忱和大爱,还要有用于牺牲的精神,方才显示真正的意义。(P226)

    这是梁禾女士在发现并读到这篇文章后所受到的启示。我看到这几句话,也有些被触动到了,尤其是结合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以及学术界所不断爆出来的乱象,更是深有所感。其实做学问,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我们经常拿别人来做对比,想要超越别人。然而,学术是一条漫长且孤独的路,天外永远都有天,人外也永远都有人,超越“别人”的路注定会夹杂着各种的负面能量,把现在的自己当做对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超越“自我”,每一个小进步都值得肯定,我认为这才是一条健康的上进方式。

    写于2020年1月8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门口的陌生人》:从地方走向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mz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