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智慧不够的父母才会时时想要控制孩子。
父母总是对孩子有着一种控制欲,这种控制欲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固定生活模式。孩子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模式。
他们给父母带来了一种生活上的颠覆体验,长期的作息习惯被打乱,时间被切成了碎片,还有许多孩子制造的“意外”和“麻烦”,令父母们措手不及。
这时候,父母最大的感觉就是“失控”。
失控感是一种非常令人难受的状态,于是,家长本能地想要尽快重新恢复控制感。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控制孩子的行为。
一个人在环境中越是觉得自己可以左右一切,他的控制欲就会越强,而控制感被破坏后,他的反应也会越强烈。
由于家长可以左右着家里的一切,他们很容易沉浸在这种控制欲中不能自拔。
当孩子的表现符合家长的期待时,就是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就会被强势的家长打压。
家长找到了控制感,孩子的生命力都被压抑了。这种长期被压抑的结果,到了孩子寻找自己的叛逆期,各种问题就会爆发出来。
一、由于他们的价值感长期需要父母的肯定来获得,很难形成自我肯定的能力;
二、控制型的家长往往关注的焦点是“失控”。
因此,孩子在成长中得到的多是家长的否定和打压,也就很难获得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
无法独立、内心迷茫、心理脆弱、甚至与父母产生强烈对抗,离家出走,就成为了他们在青春期的主要问题。
智慧的父母会通过学习摆脱这种控制欲,给孩子尽量多的时间做自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自省的能力,去成长,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02
“人都有内省机制。”
一位家长说:
每每想数落孩子的某个方面时,我马上就想到这句话,立即就提醒自己少言甚至无言,只点到不说破,给孩子内省的空间,相信他的内省能力。
一次周末,儿子的作业特别多,时间又较紧张,但他说自己只玩半小时游戏。
半个小时后,定时器响了,儿子依然没有挪窝。
当时她的内心已经开始有情绪了,恨不能立即冲过去制止儿子。
“人都有内省机制”,这句话又一次在她脑中响起,她很快平复了自己的心情,在心中一遍遍地默念着“信任孩子”。
一个多小时后,儿子终于开始写作业。那个晚上他特别专注,效率很高,但仍有几道题来不及完成。
这时,儿子不好意思地开口了:“打游戏时间太长了,看来还是先写完作业再玩比较好。”
妈妈虽然对儿子的下次表现心里没有底,依然微笑着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妈妈相信你”。
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这位妈妈总是不断提醒自己:成长的机会来了,孩子进步的机会来了。
妈妈淡定了,同时也给了孩子自省的空间。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妈妈越来越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后,儿子也越来越自觉了。
03
父母越强势,孩子越不省心。
许多强势家长控制下的孩子,小时候看不出什么问题,到了十几二十岁就开始制造麻烦,其实这是他们父母长期控制表达的一种反抗信号:
你们不是无所不能吗?
我倒要看看这件事你搞得定不?
的确,当孩子越小的时候,父母越是无所不能,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利,这会带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心理学也公认:在孩子一岁前,没有过分的爱。这时期父母对孩子越好,孩子健康心理的基础就越牢固。
因为一岁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与世界连接方式的决定性时期。家长能够帮助孩子越好地适应新世界,孩子对世界越有信任感,也就对自己越有信心底气和安全感。
可如果孩子到了两三岁之后,父母还是不放手,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就会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能力的发展。
此时的孩子能够自己做一些事了,家长却因为害怕“失控”不给孩子机会,这对孩子的自我是一种否定和打击。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这种价值感常常需要在关系中体现。
强势的父母,习惯于用语言和行动来告诉孩子“我行,你不行”。当孩子在父母面前总是有一种“我什么都做不了”的低价值感时,父母就成为了孩子的障碍。
如果孩子发现他们无法通过超越父母来提升自我价值感,很可能就会通过降低父母的自我价值感来缩小差距,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给父母添乱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04
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找到生命的意义。
一些事业有成的家长,可能会在迷恋于自己的成功同时也爱上了自己走向成功的方式。于是,他们希望自己的成功方式得以传承,强迫孩子全盘接受自己的处世生存方式。
这对孩子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甚至也可能是一种灾难。
做自己,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内心需求和生命力源泉。
如果孩子的内心在做自己和被迫走父母的路之间长期冲突产生了严重的分裂,就可能导致自我毁灭。
真正的爱,应有穿透孩子内心的力量。它不是靠外力打骂和逼迫控制,而是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内心深处作用于孩子,让他不知不觉地去活成自己理想的模样。
我们的强迫和控制,就像是外面的强风,越希望通过使劲刮风来迫使孩子脱衣服,孩子只会把衣服裹得越紧。
父母的爱应该像太阳,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全身暖融融,由内而外地拥有了发热的能量,自然而然地就脱下了厚厚的外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