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吧。”这是古龙说的。对生活感到迟疑的人,都应该去逛逛菜市场。
先不要摇头批判这种说法武断。
不——这句话当然不是指那些勤劳早起的小贩,也不是说那些新鲜水嫩的蔬菜——它们显然会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热爱生活的地方。
如果说菜田是农学家的实验室,厨房是美食家的实验室,那么菜场就是生活家的实验室,甚至是天堂。
身处其中,你可以是“旅行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也可以是“美学家”、“文学家”。
“旅行家”在菜场
无论去哪个城市,有不少旅行家会去逛逛当地的菜场。
就像走进别人的厨房,这家人的口味偏好,这家人的细琐日常,一目了然。
学几句当地的方言,邂逅不曾谋面的瓜果蔬菜,享受另一个城市的人情味,少一点景点的东奔西走,不在意口味的南辕北辙,逛菜场就变成了旅行的神秘情节,变成了饮食方法的灵光一现,变成了我与新城市的关系连接。
名胜古迹与博物馆矗立千年,曾经的大妈战场却是一座城市最热闹的秘密,从特有的鲜食干货,到摊贩叫卖的各色小吃、买卖的达成是爽快还是斗智斗勇,窥见一座城市的灵魂。
在日本筑地市场,场内的海产品竞拍地只有在特定时间段限流进入,而在场外市场却有350家风格迥异的商店,融合了东京最市井的气息,丰富而有趣。
从没有哪个市场像巴塞罗那的博盖利亚市场这么色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西班牙,这个国家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就如同天气一般,热烈、饱满,这种特质也赋予了这座菜市场特殊的魅力
“经济学家”在菜场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如何看待菜场里一毛两毛的讨价还价?有存在的价值吗?
知乎网友“周晓农”说:“菜场是菜走向消费的最后一道环节,对菜的最终价格,起着一个总控制的作用,同时又要保证之前的生产环节和每一道营销环节的利益分享。而每一道营销环节,都有讨价还价。
经济学上所谓“看不见的手”,正是通过成千上万的讨价还价行为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
菜价起起伏伏犹如青春期少女的情绪。蔬菜价格最便宜的时候,让它们留在地里反而更经济核算。一个小小的菜场背后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
一毛两毛的小事,在经济学家眼里,可就得用“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价格弹性”、“价值博弈”等等这些专业名词来解释。
“人类学家”在菜场
如果觉得,非要用经济学原理去阐释菜场里妙趣横生、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用心理学原理去勾勒主妇们砍下一毛两毛后满脸不可自拔的喜悦,实在太不够文艺和美妙。
这世上还有人类学家可以解释这种市井的满足与幸福。
菜场痴迷爱好者刘克襄先生在《男人的菜市场》中写道:“有时,我也喜欢,站在这样的菜市场中央,无事地茫茫四顾,看着熙攘往来买菜的人群,聆听着撒野而放肆的叫卖声。那热烈生活的迸发力量,仿佛大河的滚滚奔腾。很高兴自己也随波卷进,加入了某一个早上的盛宴。”
在不急于奔波的某天,忘记超市里打好的标签。穿一双拖鞋,和一个小摊贩来几句言语的你来我往。做一个人类学家,破译另一种生活的密码。
“美学家”在菜场
林枫先生写到西班牙的菜市场的美,美得新鲜,美得生动:“食材们被摊主当亲生闺女一样打扮过,精心设计摆放,每个摊子都像打翻了调料盘,鲜艳的甜椒、番茄、水果组成五彩斑斓的色块,圆滚滚的土豆垒成精致的三角形,翠生生的洋蓟、生菜、黄瓜和西葫芦之间,插着美人手指一样的绿芦笋和白芦笋;鱼档碎冰上码放着各种新鲜鱼类,是暖色中配色的冷峻光芒;熟食店悬挂着密不透风的火腿、香肠;面包店刚烘焙出的胖胖面包,散发着诱人香味。”
这样吧,有朝一日去卖菜,也要摆个最美的摊。那些满足口腹之欲的,亦能满足眼睛的饥饿。没有人会怪蔬果生鲜过分美丽。
“文学家”在菜场
张爱玲的那篇《中国的日夜》写到她去市场买菜,俨然一副居家少妇的模样,但又没有过多的油烟气。买个菜都能回来写一首诗,文雅得紧,这功力秒杀无数少妇。
“我拿着个网袋,里面瓶瓶罐罐,两只洋瓷盖碗里的豆腐与甜面酱都不能够让它倾侧,一大棵黄芽菜又得侧着点,不给它压碎了底下的鸡蛋,扶着挽着,吃力得很。
“冬天的阳光虽然微弱,正当午时,而且我路走得多,晒得久了,日光像个黄蜂在头上嗡嗡转,营营扰扰的,竟使人痒刺刺地出了汗。
“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我也喜欢觉得手与脚都年青有气力的。而这一切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知为什么。
“快乐的时候,无线电的声音,街上的颜色,仿佛我也都有份;即使忧愁沉淀下去也是中国的泥沙。总之,到底是中国。回家来,来不及地把菜蔬往厨房里一堆,就坐到书桌前。我从来没有这么快的写出东西来过,所以简直心惊胆战。”
那时正值张爱玲彻底对感情心灰意冷,写了那封著名的绝交信给胡兰成,信中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
可从文中看来,张爱玲整个人是愉快的,在菜市场买菜的那段描写就好比电影的镜头,真实又生动,丝毫看不出她有情伤。
结束了一段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恋情后,张渴望投入到生活的心可见一般,她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她是极其入世的人,字里行间总透着生活的气息。
我们在菜场
小时候跟着妈妈去菜场,帮她提菜,听她讲述怎么挑选食材。那时候把菜市场的一方天地当作游乐园,就算被鱼尾巴甩一脸的土俗泥腥味。
如今漂泊在外的浮沉里,依旧会偶尔逛逛家附近的菜场,在妈妈于电话那头的指导下挑挑拣拣。那铺面而来的生机勃勃,好像黄昏迷雾里的一记号角,扎实又温暖。
肉在案上,菜在篮里,鸡鸭鱼虾活蹦乱跳,瓜果香料争彩斗艳,配上熙攘的人群和喧哗的讲价声,热闹,市井,活色生香,烟火气浓得让人不舍得看破红尘。只有关乎“今天吃什么”和“今天怎么吃”的脚踏实地。生活给养的必需和掌握餐桌的勃勃野心,不仅仅始于烹饪,而是从决定买哪几颗菜或者哪一条鱼就开始了。
生活里的人就该有饭的香,情的浓,这才是人在人间该有的样子。
充满烟火气息的菜市场,可以让人重燃对生命的热爱。这个超有人情味的地方,氤氲着热腾腾的烟火气息,而我们每天的寻常日子就构筑在这样的烟火气息之上。
像是汪曾祺先生写的:“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本文来源:深圳卫视搜狐号
原文标题:《对生活迟疑,去菜市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