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樊登读书的《中年觉醒》,工作多年的人表示困惑被解开了不少。
最近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怎么样,常常觉得没法胜任未来的工作,本领恐慌,能力恐慌,很突出的感受。
江山代有人才出,本也不是什么人才,看着前赴后继的后浪,感觉前浪惶恐衰弱地厉害。
论年轻、论专业,真没办法和后来的人比。
听完《中年觉醒》,原来这样的心理和状态,有一个专业名词:“职业下行”,简单的说:职业生涯在走下坡路。
绝大部分人的职业下行发生于30-50岁之间,创造性巅峰大部分出现在工龄20年左右。
为什么会产生职业下行?根本原因在于人体衰老。
“大脑有两种能力,一种是流体智力,一种是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即推理、灵活思考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认知能力。晶体智力,指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流体智力随着年岁增长逐渐弱化,晶体智力以经验为基础,反倒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增强。
如果要转型,就应该向依托晶体智力的职业方向发展,个人想到的是内科医生(中医,以及其他不需要做手术的医学分类)、咨询师、培训师、老师等。
书中说:“阻碍我们转型的有三股力量:分别是:第一个,你对事业和成功的迷恋;第二个,对世俗奖赏的不舍;第三个,对职业能力衰退的恐惧。”
认真分析了下,我想转型,是希望找到喜欢的又能有收入的工作。本质上还是觉得现在的工作做得不成功,还是对自己的事业有追求。如果承认了这一点,我的确对世俗奖赏,比如金钱、地位等有期待。第三个对职业能力衰退的恐惧,更是如此,一直对目前的职业能力感到恐惧,一开始就不擅长,更别说能力衰退恐惧。
但目前为止,对个人而言,我觉得以上几点是导致转型的原因,而不是转型的阻力。
换一种身份,如果某人在某一个领域,已经有所成就,出于对成功的迷恋、对世俗奖赏的不舍,害怕职业能力衰退转型后不如现在,的确会放弃转型。
所以以上三点是否为阻力,并不是唯一答案。也许还有其他理由。
作者在书里提及过转型难的原因:“不能成功跨过过渡阶段的员工会经历持续的身份认同危机,他们放不下往日的自己,又无法拥抱新的、改变后的自己,认知和感情都被失落感耗尽。”
讲书稿解读为:“我们习惯于做事,习惯于用一个指标评价自己,习惯于把自己物化。即使未来有很多种可能,你也不接受,你不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那样的人,你非得要做现在这样的人,这就是转型时候最难的原因。”
“一个人一味地追求成功,前提是他物化了他人和自己。”
“只有物化了自己,才能排序。你不物化自己,就没法跟别人比较、排序,不排序就获得不了成就感。”
世人都追求成功,我从来没想过,原来追求成功,也是物化自己的表现。
难怪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没有那么多欲望,不追求那么多身外物,人会安宁,社会也会安定。
说回中年觉醒,职场人放不下的,除了成功,还有金钱利益等等。
害怕比别人差,焦虑明天比今天糟糕。
未来让人恐惧,也让人痛苦。
但其实,时间会让一切东西逐渐变得积极。
就比如延迟退休政策落地前,各种各样的焦虑,等到真正出台了,也就直面现状,思考如何应对将来,比如如何面对职业转型。
书中对转型期有四种建议:1.识别你的棉花糖。你最想要的是什么?2.相信你所做的工作总会有回报。3.尽你所能做最有趣的事儿。4.转型不一定会一步到位。
想要转型,就得找到你最喜欢的棉花糖是什么?写作、咨询还是别的领域。
即使现在的工作、现在的生活不如意,也得相信,走过的每一段路,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如果想转型,就尽可能找有趣的事情做,最好能够拓宽社交圈,毕竟人才是最重要的连接。
还得对职业转型,有正确的认知,任何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应该坚持长期主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