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见鹿书店组织的读书会上,听到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学的老师雷光辉老师有关亲密关系方面的分享。其中,雷老师说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现在亲密关系带来的影响,也就是小时候,孩子和养育者的关系影响着长大后和周围人的关系。还说,我们都要与我们的父母和解。我很赞同雷老师的观点,于是,我向雷老师提问:怎么与父母和解?有哪些具体方法?
雷老师就这个问题给予了较为全面的回复,希望给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一些启发。雷老师是这么回复的:
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个问题的前提。——我们和父母有很多的愤怒和不满,也就是心结。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得不承担很多原本不属于孩子的角色,比较多的时候是反转的角色,简单来说,就是父母是孩子,孩子成为了父母。
当然也有的是控制型的父母,所以孩子一直无法长大。不管什么情况,共同的特点就是,小孩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被压抑。而压抑的背后都是愤怒,所以,愤怒在不段的积累。
这个和孩子的表现好坏无关。表现差代表了愤怒,表现好的一样有愤怒。只是这种愤怒因为各种原因被压抑。本来,如果愤怒得到表达,能够缓解亲子之间的问题,但是问题是,在我们的文化中,向父母表达愤怒又和孝道有冲突,所以往往愤怒是得不到表达或者表达不充分的。这点在表现优秀的孩子身上非常明显。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小时候表现优秀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突然不喜欢读书了,或者父母让相亲和结婚,偏偏不结婚,或者结婚偏偏不生孩子等(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不结婚不生娃的都是这个原因)。而是我们在用一种自我伤害,自我毁灭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绝大部分的孩子选择和父母远离这种方式表达愤怒和不满。我说的远离包括物理距离上的远离,比如远嫁也包括心理上的远离,那就是和父母不谈生活细节等。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是原因和表现。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怎么与父母和解。
第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和父母和解?
其实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必要的,但是实际远比简单的一句需要更复杂。
有些父母是不配做父母的,给孩子的伤害无法原谅,这样的父母,本来是法律早就要去解决的,但是法律缺位,凭什么要让孩子去原谅?
所谓百善孝为先,但是这个有个前提,就是先得有严父慈母。先有养和教才会有孝。所以有些父母不值得去原谅。
第二,如果我们假定这样的父母是极少数,事实上这确实是极端的案例,大部分的父母是因为不恰当的爱,导致孩子愤怒。比如控制型的父母。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去和解呢?
1、我们需要去降低我们对于父母的期望,我们内心中太期待一些理想的完美的父母,而这本来就是不现实的。
2、我们需要通过经营好自己的爱情与家庭,去感受为人父母的艰难。
3、我们需要去了解父母成长的背景以及客观评价父母本身的能力。
4、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创伤和个人解读有关,有些创伤只是因为自己解读的偏颇。比如儿时的高要求,对于有些人来说,高要求是对能力的一种肯定,对有些人来说,高要求是对自身的一种压迫。
所以,我们需要客观的去评价自己成长的经历,比如在归因方式上,我们习惯把自己目前的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却很难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父母的培养。
所以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忽略父母在我们成长中的意义,尤其是正面的意义,而突出了成长中的伤害。我们需要去反思自己。
5、我们需要去调整对于亲子关系的定位,我们不能将亲子关系当成自己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期待年老的父母能改变,完成你童年的创伤。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修复你认为的创伤的方式,1是来源于你自身的成长,你的努力与学习;2是来自于你的亲密伴侣;3 是来自己于你的其他社会关系; 4是你与父母的关系;5是你与孩子的关系。
所以我们不能幻想一个理想的父母出现在我们的成年生活中。
6、最后我想说的是,与父母和解是一个伪命题,哈哈,其实实质是与自己和解,与自己内在的那个受伤的小孩和解。如果你现在足够强大,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你内在的那个孩子的需求,你就在多大程度上能与父母和解。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就算是原生家庭的问题,你同样有自我能动性,尤其是你长大之后。有时我们要面对的不是问题的原因,而是这个问题存在,我们怎样去更好的应对未来的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5294414/3c9f67cf19cc2ea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