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的演讲打卡,可以让我们变成演讲高手吗?
我们应该都听过1万小时的理论,就是无论各行各业干什么的,只要你在一件事情上专注1万个小时,你也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高手。
所以在演讲打卡这件事情上,我们内心是不是都有一个期待,通过这1000天的刻意练习,让我们在演讲这个领域成为大师呢?
我的答案是不见得。
比如一个看门的大爷,他看门已经超过了1万个小时,那么它可以成为一个保安高手吗?一个老师讲了几十年的课,他一定能成为一个特别杰出老师吗?
而从我目前444天的演讲打卡水准来看,接近完成一半的挑战时间,还是处于演讲半桶水状态。而有的人可能不用100天就可以超过我的水准。所以不见得时间足够长,就足够厉害。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各自水平不同的差距呢?
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投资领域里有这样一个复利公式:最终收益=本金x(1+收益率)^时间。
也就是说我们在一件事情上的最终收益是由收益率、时间、本金三者决定的。
而我们个人在某事或者某个领域的最终结果也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1、本身的基础
2、成长速度
3、你投入的时间
首先不可否认,投入时间的长短也决定了我们最终的结果,比如龟兔赛跑,兔子本身基础好,但是乌龟投入时间够长,兔子速度快,但是不持续,乌龟速度慢,但是持续在走。最终乌龟首先到达终点。所以勤能补拙是良训,在时间上我们也是要投入的。
然后我们看本身的基础,我们常常看到某些高手的时候,会认为说他有在这方面有天赋。其实真的是这样吗?
比如莫扎特4岁就可以谱曲,6岁就演奏,到处巡回演出,特别厉害。而且他有天生的完美音高,就是他能够听出每一个音到底是对还是不对,什么降A、降B他都能听得出来。这样的人是不是就是天才,你没法比得过呢?
其实莫扎特不是天生就具备完美音高的。莫扎特的爸爸是一个作曲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专职全职地去培养他,才把莫扎特培养成为了最棒的人。就像朗朗在我们眼里是天才,但是不过是在父亲郎国任的严苛教导下成为国际钢琴大师的。
所以,这些所谓的天才,不过是背后你看不见的努力而已。所以,我们每个人本身的基础在于我们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等影响,在起步阶段会有差异。
第三方面,我们来看成长速度。如果把成长速度比喻复利来看,相同的时间、相差不大的基础,影响受益最大因素的就是复利的大小。所以我们的最终的结果很大差别就是成长速度的不同。
如果我们只是像一个保安一样,像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一样,那么即使我们在演讲打卡挑战上刻意练习了1万个小时,也没有办法让我们成为一个演讲高手。
那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提升我们的成长速度呢?
第一个就是设定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有标准、可衡量的。
比如,马戏团有个小丑,没有人听他讲笑话,他觉得很失落,想成为一个讲笑话的大师,你猜他怎么练?
他就来到街头,拦住任何一个人,跟对方聊天,讲故事,讲笑话。街上的人都是形色匆匆,不想跟他说话。
被人拒绝了就掐表,看今天跟这个人聊了多少秒。然后再找下一个再聊,掐表。最后他训练到自己跟任何一个人只要搭上腔开始聊天,就能够聊好几分钟。然后他讲故事的能力,吸引别人注意力的能力,就真的超强了。
所以秒表就给了他一个可衡量的标准。就像我们提升演讲能力,我们也可以给自己设置秒表。比如去直播,看多少人看我们的演讲,多少人一进来就走了,多少人坚持看了多久,多少人观看了你的直播…当愿意听你讲的人越来越多,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你也就越来越厉害啦。
第二个在于复盘,每日精进。
比如说我妈天天打麻将,但是她没有办法成为一个赌神。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电影赌神里面,高手不断去跟高手打麻将,如何去赢他们的钱?那这两种训练差在哪里?
因为一种是休闲,一种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会对每一盘麻将去进行分析,我到底哪个字打错了?如果重来,我应该怎么打?这就是复盘思维,这次的失误是为了让下次更好。
第三个方面在于找到好的标准,进行模仿超越。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如武侠里,你是某个门派里武功最牛的那一个,一下山和别人比拼,啥都不是。所以要不断走出舒适区,去找高手挑战,把高手定为自己的目标,模仿并超越。
我很喜欢樊登老师讲的富兰克林成为写作高手的例子。
富兰克林想成为一个写作高手,他就找来了一本他特别喜欢的杂志,然后把那本杂志上的文章读一遍之后用自己的记忆去进行仿写。
写完了以后再拿自己写的文章跟原文去对照。对照以后发现怎么漏了这一段,这个词用得不对等等。不断的改进,然后他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成为了大师。
这个方法也可以应用在我们的演讲上面,比如说我可以去模仿好的优秀的演讲作品,听完之后我自己再讲一遍,然后对照原原视频去看我哪一段漏掉了,我哪个词语的表达得不是很精准,以此来刻意训练自己。
所以,1000天的演讲打卡要想在演讲领域有所突破,必然要刻意练习才能达到最终满意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