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诞生---读《人间失格》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诞生---读《人间失格》

作者: 沁芳心理与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14:11 被阅读0次

              文/海子湖

         

          已经有相当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本小说了,这次隔离在湖北老家却看到了很早以前就想读,却一直没有机会读的这本书一一《人间失格》。

            这是高一的侄女买的一本书,据说买了已经有段时间了,但还一直放在书柜没有读,书还是新的,我算是它的第一位读者。

            一个下午就读完了,原以为是本小说,读下来才发现这更像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姑且,我把它称之为《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诞生》。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叶藏可能不是真正的患者。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你看,我这个普通读者的犹豫与摇摆,足以说明他至少像个精神病“患者"。

          本书被称为作者太宰治的半自传体小说。作者几乎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脚本,将自己的人生体悟,隐藏于主人公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其内心独白,表达了自己生而为人最深切的痛苦。在发表该作品的同年,39岁的太宰治自杀身亡。

            读罢本书,其阴郁的文风,令人窒息的笔墨,凝结在脑海里,仿佛一块黑色的坚冰。这份透骨的冷冽与窒息的感觉,促使我总想做点什么来舒解一下。

            书中主人公是一名议员的儿子,叫大庭叶藏,也许是天生敏感,胆小,也许是因为自幼家人爱的隔阂与缺失,女佣的虐待,尤其是父亲的严厉,导致内心时时处于恐惧情绪中,后进一步泛化为对整个人际的恐惧。为了掩饰恐惧,叶藏选择了逃避现实,回避与任何人的任何冲突。他自我否定,不断沉沦,从青少年时期一味以滑稽言行的讨好,取悦他人,到后来逐渐长大成年,持续自我放逐,酗酒,自杀,滥性,用药物麻痹自己,被当作疯子送进精神病院。

            直至父亲去世,“盘踞心头的恐惧消失了,但是心却变得空荡荡的",“甚至失去了苦恼的能力",最终,叶藏以其27岁的青春年纪,从此寄居于其哥哥为其购买的破旧茅屋里,在一个经常会虐待他的六旬丑陋女佣的照顾下,在如阿鼻地狱般痛苦煎熬的生活中,苟延残喘,只剩躯壳。他的头发已经花白,看上去像一个年过四旬的人。

            而认识他的老板娘,却说这都是他父亲的不是。他们眼中的阿叶个性率真,风趣幽默,要是不酗酒的话,不,就是他酗酒,他也是一个天使一样的好孩子。

            这真是一个悲剧。

            人间失格,意为丧失为人的资格。一个自幼认为自己没有资格为人的人,注定是一场悲剧。这种悲剧至今却仍在到处上演。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撕碎给你看。每个生命,生而美好,都是天使,是什么把原本美好的天使撕碎成了悲剧呢?

            全书分为序言,手札和后记三个部分。在此,我想略微摘录转述书中手札部分文字,品味探询,让我们试着更近的走近主人公,透过他恐惧情绪的外衣,去看到他在一步步沉沦与挣扎中,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心理诉求、渴望与不可言说的痛苦。

            “世上尽是不幸的人“。看到,是为了让我们对此更多一份警醒,也更多一份对这人世间的悲悯与包容。

           

          一、我这一生,尽是可耻的过往

            这是本书第一手扎的开首语。它是书中主人公一生的总体概括。简短的十一个字,在全盘的自我否定中,人生坦诚到底的绝望气息扑面而来,奠定了全文的幽暗基调与底色。

      他说过,我是罪孽的集合体,所以,我只能变的愈发不幸,无从找到防范的具体对策。

      他说过,我想死,索性死掉算了。事态已不可挽回。无论做什么,都是徒劳一场,只会丢人现眼,雪上加霜。

            他说过, 我想死,我必须得死。活着便是罪恶的种子。

            最后,他说:对于我来说,如今已不再有什么幸福与不幸了。

      只是一切都将逝去。

          二、我自幼体弱多病,经常卧病不起。

            遍寻全书,我试图找出主人公究竟是什么病?一个本该活力四射的青少年男孩,竟然如此孱弱。结果,却发现仅此一句话,再无其它任何关于疾病症状的细节描写。

            相反,我看到他说:很长一段时间,在天桥上爬上爬下,这是我的拿手好戏。

          这才是一个男孩正常的状态!我不太相信一个能有这样拿手好戏的孩子,会是一个生理上体弱多病,需要经常卧床的孩子。

            那么如果不是生理上器质性的问题,会是心理的问题吗?

          不是没有可能。心身从来都是一体的。现在很多医院已经把心身疾病作为独立的科室。简单的说,心身疾病就是:所有的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心理因素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曾奇峰说,在综合医院看门诊的患者,70%应该同时看心理医生。

              青少年时期的主人公,可能心已经病得不轻。

            追溯心理疾病发展,往往需要去看童年的家庭关系及其抚养情况。书中没有太多直接描述主人公和父母,兄弟家庭互动的场景。仅有一个全家人吃饭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吃饭时全家人坐成相对的两列,他身为家里的幼子,自然要坐在最后的席位上。大家各吃各的,默默咀嚼。这光景让人觉得脊背发凉,所以在他的感受里,不仅对山珍海味,奢华大餐毫无兴趣,而且觉得用餐时间是最恐怖的。

            这种恐怖,来自于因为沉默而要直面内心涌动的巨大冲突,也来自于对于冷漠严肃家庭环境的畏惧。这种恐惧甚至压制了一个孩子饥饿的本能,所以他从未体验过饥肠辘辘是一个什么滋味,虽然饭量不小,但却没有一次因为饥饿才进食。只是为了家人高兴。而外出用餐时,却会强迫自己吃到撑。

          从这个描述上来说,他已既有厌食,又有暴饮暴食症状,所以我们可以猜测这个时候的主人公,多少已经有些进食障碍了。而经常生病,卧床不起,更像是一种自我攻击,或者在挫折中的退行。这既是向父母或冷淡或严厉的情感施虐认同,也是将能力的发展和使用赋予了攻击父母的道德意义,而导致超我压制了自己保持正常的身体健康的能力。

         

          三、我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滑稽的言行来讨好别人。这是我对世人最后的示爱。我极度恐惧,可却无法彻底和人类断绝交往,于是我靠扮演小丑这种手段,保住和人类的最后一丝联系。

             

            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与打岔型人格的混合表现,只不过已经发展到畸形状态,一生都无法摆脱

            讨好型人格最核心的信念是:我不重要,我不如别人。他的眼中只有他人和情境,唯独没有自己。

              而打岔型最核心的信念是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他的眼里没有自我,没有他人,也没有情境。

            所以,少年的叶藏,“觉得自己并不存在",“我是风,我是虚空的"想法与日俱增。为了博得人们一笑,掩饰自己什么都不是的恐惧,他什么都愿意做。所以,他总是别人眼里的不合时宜,总是那个喜欢恶作剧,惹得人们捧腹大笑的孩子。

            一个人越是缺乏什么,对什么就表现得尤为强烈。叶藏竭尽全力地取悦他人,恰恰说明,他太缺少亲人的关爱和亲情的呵护。

          这造成了他不安全型依恋的人格类型。虽然父亲是一名议员,但在他初中以前,叶藏和家人都住在乡下。他的父母在孩子需要爱时,却未能给予积极正向的爱的回应。如果把成年后的孩子,比喻成一艘在大海里航行的船,那么自幼建立并逐步形成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则是这艘船随时可以回归的避风港,和提供给养的大后方。

            如果幼年时期,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安全依恋关系,  那么到了青年往往会出现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具体表现就是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不清楚或回避考虑个人品质、目标、需扮演的角色及价值观等问题。难以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自我价值感低,或无价值感。

              所以在叶藏的世界里:一切想法皆是虚妄。但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人到底无法在虚妄中安然。

              所以注定这一生,他都要去面对这份缺失带来的恐惧和无所适从。他要用一生的时光去找寻爱,确认爱。但其实他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找什么,需要什么?只是被潜意识中需求的黑洞推着往前走,也吸引着和他一样缺爱索爱的男人或女人来到他身边。

            所以他滥性,酗酒,嗜毒成瘾,但这并不是他,这只是他醉生梦死,逃避现实,自我毁灭,试图忘记虚空与痛苦的手段。

         

    四、胆小鬼连幸福都怕,碰到棉花糖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我想趁着自己还没受伤,及早和她分道扬镳。

          这是高二的叶藏,在和一个比他大的有夫之妇----常子,度过了一个“获得解放的幸福之夜”后的内心独白。

            世人多数以为自己渴望成功,渴望幸福。叶藏的这段内心独白告诉我们:其实真相是这世上很多人害怕成功,害怕幸福。因为害怕伴随成功和幸福而来的巨大惩罚。所以有位世纪伟人喊出:要敢于成功。

            从心理学意义上讲,叶藏这种害怕幸福,怕成功幸福之后遭遇惩罚的心理,来源于俄狄浦斯冲突。与此相关的这个众所周知的希腊悲剧故事就不在此赘述了,用四个字就可以归结:“弑父娶母”。

            俄狄浦斯冲突是精神分析的创立者弗洛伊德命名的。他观察到4—6岁的男孩,发现他们对妈妈有很亲近的需要,对父亲有仇恨,希望战胜他。这个阶段过渡的比较好的孩子,会很自然的向同性父母认同,为他青春期时,完成自我同一性任务打下良好基础,成年后才能够正常发展并能与伴侣长期维持亲密关系。否则,就可能像我们书中的主人公叶藏那样,每天在流连于不同的异性之中,却并不感到幸福。而即使幸福真的来临,也因为害怕而悄悄溜走。

            这段内心独白的一个多月后,叶藏和常子殉情。最终,一起赴死的常子死了,而叶藏却得救了,他以“协助自杀罪"被抓进警察局。父亲与家人十分震怒,要和他断绝关系。寄宿担保人对他不再那么热情。最后的救命稻草,小伙伴堀木正雄露出了只是把他当做摇钱树,和利己主义者的冷酷狡诈真容。   

            与其说这是一次殉情,不如说是叶藏作为一个人在这世上所有温情的殉道。

            也许是长得好,也许是长期通过娼妓磨练了和女人打交道的本领,使他成为情场高手。高中时代的叶藏就很有女人缘。不仅有很多娼妓循着气息来找他,当时还有三个女人都对他特别有好感。其中一位是他寄宿的公寓东家的女儿,一位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叶藏没有办法像避开别的女人那样避开她们,只好怀着忐忑的心里拼命去讨好,结果却感觉被她们套得牢牢的,根本动弹不得。

            然而,当他面对另一个对他有好感的女人常子时,对所有人都感到恐惧的叶藏,却在这个女人身旁感到很踏实。常子是一个诈骗犯的妻子,一个又疲惫又穷酸的酒吧女招待,一个连醉鬼都不希望亲吻的女人。叶藏 和她度过的那个夜晚,被他称之为“获得解放的幸福之夜"。但仅限于那晚。第二天清晨,睁开眼,他又成了自己眼中那个浅薄无知,矫揉造作的小丑。

              面对窘迫而无望的生活,常子向叶藏提议一起去死。而且叶藏想到自己对人类的恐惧,再想到金钱,女人,学业,当时正在参加的地下运动等等的烦恼,竟然不假思索同意了他的提议。其实他并没有做好真的去死的准备,只是抱着游戏的心态。而最终促使他下定决心,想一死了之的,居然是付不起刚刚在咖啡厅喝完一杯牛奶的帐单,价值三枚铜币。

            获得解放的幸福之夜,代价未免太大。而这代价不是别人强给的,还是他主动制造的。

            俄狄浦斯冲突在他后来与另外两名女性交往(婚姻)中体现的同样淋漓尽致:

          在静子和女儿茂子的幸福笑声中,叶藏认为“自己这种混蛋夹在中间,只会将她们的生活搅得一塌糊涂"。面对这简单温馨的幸福,面对这“一对好母女",他转身离开,再也没有回去,又过上了被酒店老板娘包养的寄生生活。

          后来他又遇到了另一个女孩良子---白皙的脸庞上,闪着毫无污移的童真,是那么尊贵。从未和年轻处女上过床的叶藏,那一刻,便暗下决心要和良子结婚,试图体验一场放纵的欢乐,哪怕巨大的悲伤接踵而至,也在所不惜。

            婚后的良子,对他有着死心塌地的信任。 这种信任我们可以理解为无条件的爱,它更像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的爱,这种爱让叶藏逐渐稳定下来。所以我们说好的婚姻是有疗愈作用的。

          然而不幸的是,单纯的良子却因为信任被一个商人玷污了,目睹这一切的叶藏,却不敢挺身而出保护她。他觉得天旋地转,心里却不停的念叨:“这是人之常情,这是人之常情,没必要大惊小怪”。他呆立在楼梯上,甚至忘了去解救良子。内心弥漫的不是愤怒,厌恶也不是悲哀,而是深深的恐惧。

            他的精神崩塌了,他发现“纯洁无瑕的信任竟是罪恶之渊”。

    .      从此,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叶藏,对所有事情失去信心,对人类满是怀疑,失去了对人对生活的期待,喜悦和共鸣。最后只能借助镇痛剂度日,终于嗜毒成瘾,再次自杀,被家人当作疯子送进精神病院。直至父亲去世,家人才把他接出来,放至偏至一隅的破旧茅屋。

          至此,一个原本美好的生命,其实已经完全成为过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诞生---读《人间失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cl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