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长型心态的人,对自己不好的表现有容忍度,因为他们知道表现不好是暂时的,自己永远不会这么差,他们坚信在某方面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提高和增长的。
他们对此拥有信心,是因为他们有过无数次类似的成长经历……他们也并不十分着急,因为他们看透了成长规律,于是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耐心。
固定型心态的人,则会过于在意自己的表现,也过于在意自己的不好感受,一旦表现不好就会着急、就会跳脚、就想着逃走、就想着下次避开类似的情况。
“表现不好=我不行”,这就是在他们潜意识里扎根的信念。
但是这个信念是怎么来的呢?
是强化的结果。
比如你腼腆,看见参加聚会的一屋子陌生人就足以让你感到不舒服,尽管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糟糕的事情发生,但你就是感到紧张。
你对自己说:我不认识这里的人。
这些陌生人引发了你不舒服的感觉,你产生了逃离的念头。
逃吗?
你离开那里,你的紧张不安消失了。
你感到如此的放松,恨不得到街角点杯奶茶来庆祝一番,很显然逃走的结果是:你感到好多了。
由此,你已经习得了处理那种紧张情境的一种有效方法——逃走。
这个办法的效果很好,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境,你都没办法不考虑再次启用它……正是一次次的如此重复,强化了这种“遇到困难就逃避”的模式,乃至于最终你的潜意识会认定并强化“逃避很有用”的信念。
这种强化的结果,会让你对“逃避”的行为模式产生路径依赖,乃至于它变成了你的一种习惯化反应……而无数次这样的行为模式,反过来也帮助你去定义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你说你自己是“腼腆的人”……于是你就用行动自证了,“你确实是个腼腆的人”。
但你真的是一个腼腆的人吗?其实我不知道。
我只想想问的是:如果在最初的时候,你给自己设立的标签是“我是个勇敢的人”,那么最终,你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也许你早已经忘记,或者从来就没有意识到“逃避”的本质:逃避,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在最初的时候,你也可以采取别的方法。
我们再回到问题的端口:
逃吗?
这回,选择不逃。
留下来确实让你感觉糟糕,你无所适从甚至想要找地洞钻进去,但难受一阵后……似乎感觉其实也没什么,渐渐的就放开了一些。
在下次参加陌生人聚会的时候,你依然无所适从依然想要钻地洞,但你多了一些无所谓,比第一次放松,比第一次放得开。
从而,由此你习得了另一种区别于逃避的方法,叫做“不逃,也并不会死”、“面对,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
不逃避,最后还是可以让自己渐渐从容;渐渐增加掌控感的过程,让你有了信心。
逃避,可以习得并强化;面对,也可以习得并强化。
所以,你的选择很重要:你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任何的技能,其实都是可以习得的。
逃避,这种技能可以很快的习得。
同样,面对问题也是一种技能,同样可以通过努力,最终得以掌握。
类似社交这种社会里的功课,你想要获得及格分数,甚至想要获得优良分数,相比于你在学校学习的任何一门课程,掌握起来都要容易得多。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处理好学校的课程,门门得优,却不能在社交里获得合格的表现?
原因只在于,你以为你接触的是一门陌生的功课,并且你以为这门陌生的功课,你是没有能力掌握的。
你不相信自己能够掌握、不相信自己能够学好,你又怎么能够学好呢?
很多人学不好某些事,其实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能力学好,而是因为从根本上,他们就不相信自己能够学好。
所以,你相信什么,很重要;你选择去相信什么,同样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