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一样思考》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朱小栋
授课课题:像山一样思考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28日,周一下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208高一6班教室
教学目标:1、了解大自然生物链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独特角度与价值
3、体悟人类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作者的二次经历对文章主题揭示的作用
教学难点:作者对课文主题的个性化表述方式
教学方法:新茶馆教学法,读议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前面所学课文导入(讲一讲)
二、解题:题目启发思考:
1、山会思考吗?
2、山怎样思考?
3、谁要像山一样思考?
4、他要思考什么?(读一读,想一想)
三、分析课文
1、从第一段中找到词语说明狼嗥的特点: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对苦难的蔑视。(读一读,议一议)
2、各方对狼嗥的反应并归类(读一读,议一议)
分为二类:
1)不明白狼嗥的含义:鹿、松林、郊狼、猎人、牧人和“那些人”
2)明白狼嗥的含义:山和我
3、我对狼(嗥)的认识“是从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四、我的经历(读一读,议一议)
经历一:看到狼:1)开枪并想杀死它,像所有的猎人一样
2)没杀狼,看见狼眼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经历二:(议一议,讲一讲))
1)狼被渐渐消灭。
2)山坡变了样。
3)植被和山毁灭。
4)鹿群灭绝。
5)山很恐惧:几十年得不到恢复。
6)人类没有未来
五、启示:(评一评)
1、奋斗得到和平但安全产生危险: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山是荒野的代表,山已经理解狼嗥的含义,而人还不理解。
2、狼嗥的含义:警示人们,毁坏自然必将得到报应。山长久客观地存在着,能客观聆听狼的嗥叫,人类应像山一样思考
3、解题并小结:山会思考,山能客观地思考
人应像山一样客观地思考:如何与大自然相处,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六、拓展。
七、板书设计
像山一样思考
1、山会思考吗?会
2、山怎样思考?长久客观地思考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3、谁要像山一样思考?人类
4、他要思考什么?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像山那样思考》公开课说课及反思(朱小栋)
一、说教材。
本文是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大地的眼睛板块中的一篇文章,在这之前学习过《始得西山宴游记》和《赤壁赋》二篇古文和《江南的冬景》这样一篇现代散文,这三篇文章都是东方作家的作品,而这是一篇西方作家的作品,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东西方作家在人与自然这一关系上的不同思考。《江南的冬景》写景较多,反映了郁达夫当时悠闲的心境,而二篇古文一篇托物言志,在西山上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特征,《赤壁赋》则借水月关系阐述了人生的哲学观。《像山那样思考》则把关注点落在了生态平衡这一重心上,契合作者生态学家这一身份。
关于大自然,除了感怀并摹写它的美丽,在聆听万籁的过程中感慨历史的沧桑外,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更值得我们关注。所以这篇文章的学习很有必要,教学的重点也应落在这一点上。但语文又与一般的生态口号不一样,它是以形象和诗意作为手段来传达的,所以这篇课文的题目就非常诗意,是对人应该具有的思考方式形象化表达,这也让学生理解主题设置了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引领并解读。
二、说学生学情。
通过前面文章的学习,学生基本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专题提示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6班学生课堂气氛尚可,有比较多的同学会配合老师完成教学问题,这也为文本的解读进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课的设想就是通过理清课文脉络,以老师的提问,师生共同探究作为教学推进的重要手段,再辅以朗读、复述、归纳、拓展,也就是学校推行的读读议议练练练讲讲评评的新茶馆教学方式作为教学预想的。
三、说说教学重难点和方法
依据上面的分析将本次教学目标设计为:1、了解大自然生物链之间的关系2、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独特角度与价值3、体悟人类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将教学重点设置为:体会作者的二次经历对文章主题揭示的作用。将教学难点设置为:作者对课文主题的个性化表述方式。方法则采用学校一贯推行的新茶馆式教学法,也就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评评的方法。
四、说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是导入,导入围绕前面的课文进行“怪特的西山让身陷永州的柳宗元明白,不与培塿为类是一种胸怀。一去不返的江水,按时盈虚而卒莫消长的月亮,让苏东坡了悟到了变与不变的真理。山水给了东方人智慧与旷达,那西方人利奥波德又从自然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导入后是解题:题目启发思考4个问题,1、山会思考吗?2、山怎样思考?3、谁要像山一样思考?4、他要思考什么?这4个问题为解析文章埋下伏笔,同时也是以这4个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最后学完全文的后要回到题目解决这4个问题。
接着把对文章的分析分成三个部份,第一部份围绕狼嗥来进行,第二部分围绕我的经历进行,最后从这二个经历中得出启示,再回到题目结束全文的分析。整个教学的设计力求形成一个闭式结构,以回环的方法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的分析不难,学生应该很快能找到狼嗥的特点,这一部份的难点在于各事物对狼嗥的反应的归类,学生很容易以人和物为分类标准,但就课文的句子而言,这一标准明显不对,学生可能较难分析,于是这个时候启发学生抓住课文句子“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以“然而”这一关联词引导学生分析,并导出“更加深刻的含义”所给出的提示性作用,从而归纳出是以程度作为分类标准的。
这样再以是否理解狼嗥含义,提问学生“我”理解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引导学生达成认识,“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它更多的是以“过程”的形式呈现的。接着提示学生寻找文中对狼嗥认识过程的提示性词句,以“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和“自那以后”二个与时间有关的词语对“我”的认识进行分析。由此归纳出我的认识的转折点是“狼眼中的绿光”狼眼中的“某些新的东西”。而“我”对狼的进一步更深刻的认识是一个因果关系紧密的生态链条(1狼被渐渐消灭。2山坡变了样。3植被和山毁灭。4鹿群灭绝。5山很恐惧:几十年得不到恢复。6人类没有未来),这个时候,学生归纳起来就比较容易,也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生态问题,从而以此揭开作者的身份:他是一个生态学家,代表作品有《野生动物管理》。
当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最后结果是文中倒数第二段中提到的“人类的未来被冲刷到大海里去了”。作为人类而言的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于是就找到了最后一段的这句话: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文章在最后以“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一清晰的语句点明了狼嗥的深刻含义。但即便如此,作者依然没有在文中点破这一内涵。然而与文章开头部分相比,经过对“我”的二次经历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晰地明白了作者要说的就是维持生态平衡这一问题。为了增强学生对荒野一词的形象化理解,我配了一个二分钟的视频,以清晰的视觉感受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人类没有涉足的大自然——的壮阔美景,相信学生对这一视频一定有深刻的感受。原始的、未开化的、朴素的大自然以其本真的美打动人心,而这个人美人类是置身其外,整个画面我们看不到一个人,这就是荒野的力量和美丽,而我们人类看不到,只有山能看到?
在经历这样一个分析后,教学的重点重新落脚到文章的开关部分,为什么狼嗥在作者的听来是“深沉的骄傲的”“是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是蔑视苦难的”,学生抱着和作者一样的体会就能概括出其中的深刻含义,而人类将狼杀死,是因为从自己的主观利益眼前利益出发。主观、眼前的反面当然就是客观长久,所以山能听懂狼嗥是因为它能长久地客观地去看待狼,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才能维持生态平衡!上到这里学生就能解决课前对课题的4个疑惑:山会思考,山能长久客观地思考,人应该像山那样思考,像山那样长久客观地思考!作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法,这种诗意的表达强化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促使人类去思考如何才能维持生态平衡。
五、课后反思:
1、关于课时的设计。整堂课学生课堂比较配合,环节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课堂过渡比较自然,整体还比较流畅。但是因为将1.5课时的容量压缩在了一课时,我还是感到了压力。为什么要自己给自己这种压力呢,一是因为我平时上课比较慢,想通过这堂课来锻炼自己;另一个原因是语文课像写文章一样需要大量的铺垫,要进行情境的创设,如果没有铺垫和情境,学生就无法带着情感去读文章,而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大都是绕着弯进行写作的,古语说“深于文者必敛气蓄势”这就造成了解读课文也必须依着这个路子,慢慢地来、一步步地来。如果一下子就敲出主题,学生往往嚼而不烂,嚼而无味,所以我大着胆子在前面进行铺垫,以期获得最后的效果,由此就还是造成了收尾的拖沓,深觉遗憾!
2、关于视频的使用。因为收尾的拖沓,所以我想不放视频会不会更好呢?尽管我选择的是很短的一个视频,只占了2分钟,但这宝贵的2分钟还是可以有许多其它的选择的。但还有另一个人想法,去掉音频,让学生看无声的短片,甚至连字幕都不要有或者直接让他们看法语版,结果或许会更好。
3、关于课题的解读。一开始我竟顺口就说出了我最后要说出的答案,这也说明我一开始设计的四个问题有可能其中的某些问题是无效的,根本不需要上完全篇也能得到答案的,所以这个对于课题还是没有利用好。
4、关于课文的预习。课堂上有一部份时间给了学生朗读和复述,师生共同完成了对文本的熟悉,但学生究竟需不需要在课堂上再反复朗读还值得探讨。对于公开课如果学生预习足够充分,是否可以不为了套新茶馆而把五个步骤全做齐,学生如果熟读了课文,课堂上是否可以不需要再齐读。一句话还是对学生是否熟悉文本放心不下,对学情还是没有充分的了解。
总之,这堂课还是很值得我反思的。
一堂成功的校本教研课——评朱小栋《像山那样思考》(褚月红)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很难的文章。难点有二:第一,学生对于利奥波德的陌生,因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并不熟悉哲学家或者称之为生态学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家会有些不同,导致文章的很多语句很难理解。其二,对生态文明的陌生。《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自然随笔,本文的文字非常优美且意境深远,特别是文章中关于环保这一主题的阐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但怎么讲深、讲透,是一个非常难得问题。而朱小栋老师不但很好的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
朱大栋以狼嚎为切入,很自然地联系到“留意这声狼嗥的有那些事物?各有什么样的反应?”由此推出“山的思考”和“人类应该怎样像山那样思考”,再到最后探讨一个重点句: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重点讲求“荒原”的含义。“狼是荒原的代表,山也是荒原的代表。山理解了狼嚎的含义,而人还不理解。”将整个文章分为“物——我——我们”三个部分分别切入,分别从作者的两次经历切入,揭示文章如何与世界与自然相处。
朱小栋老师所开的校本教研课教学气氛轻松和谐,师生互动情感交融,媒体画面优美和谐,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人文熏陶蕴含其中,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文本解读到位,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容量、深度适宜;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合作讨论、探究互动积极,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课堂状态良好,教学目标达成。这是一次成功的校本教研。
第一,新茶馆式“读讲议练评”堪称完美。读形式多种多样,集体读,个人读。在评论的时候也是相当到位,特别是作者经历对“荒原启示”的揭示,抓关键词“开始”抓得特别精彩。
第二,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叙事视角的插入。涉及到外国小说欣赏视角的视角问题,“讲讲、议议、评评”过程学生发言比较热烈。
第三,在教学难点设置上,“荒原”理解为“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朱老师用“视频”主观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自己感觉比较新颖独特。既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这种通篇拟人的手法,在学生看来非常有趣。在课堂的互动过程中,也印证了我的想法,106同学们的想象力远远超出了同行语文老师的意料。
听朱大栋老师的课,不是一日两日,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从文言文到现代文,从小说到议论文,都涉及到。此次的《像山那样思考》是以生态为主的散文,在此类比较难理解的散文的讲解过程中,我觉得深入浅出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要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那就是要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话题入手,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而朱小栋老师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外,讲一点关于课堂教师话多话少的观点。一直很羡慕“出口成章语自华”的语文老师。我总感觉语言自己语言贫乏。所以,我一方面很期待自己能侃侃而谈,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沉默如今。记得听完朱大栋的课,回到办公室,我们办公室有老师就在感慨:语文老师上课还是蛮累的。需要讲的东西特别多。我懂同事的意思。我想说,语文课堂生成因为有学生的参与,有时候课时会不完美,或者不够,或者嫌多,所以在整个的公开课过程中,有时候语文课的铺垫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像山那样思考》,需要铺垫的东西又很多很乱,所以总体,朱老师讲评铺垫的还是蛮多的。外行看来,似乎老师讲得多了一些,但实在又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我虽然推崇这节课,但也不得不说,板书还是应该写多多少少还是应该写一点的。便于学生理解,也便于老师总结,何乐而不为呢?
888666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