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两天,网上吵得沸反盈天。
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公告,教材里一直是“是人”,是大家集体记忆错乱了。
但我的记忆里百分百是“斯人”,以前也一直写作“斯人”。
尤其小时候,每当写作文的时候,特别喜欢引用这句话。
故事情节一般如下:我偶然遇到了挫折,一蹶不振,但是有一天读到了孟子的这句话,忽然间充满了斗志,忍不住握住拳头,大声喊道(或默念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一扫往日颓态,斗志昂扬地开始了新生活。
每一个少年都曾以为自己是真命天子,每一个少年都曾以为天将降大任于己。
年岁渐长,见惯了柴米油盐,文中就慢慢不再出现此类情节,逐渐接受现实:天降大任的,岂是我辈普通人。
当然也有例外,越老越不信命,最终搏出一片天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姜子牙七十二岁娶了六十八岁的马氏,婚后一事无成,马氏让他挑着面去朝歌卖,被过路的马踢翻了,马氏怒骂他没本事,姜子牙义正辞严地反驳:“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困乏其身,’……”
看完我就震惊了,被七百多年前的姜子牙敬称一声“古人”,小小孟轲他承受不起啊。
翻了下《封神演义》原著,并没有姜子牙引用孟子的话,看来是编剧的无脑创新。
其实,原著里姜子牙说得更好:“皇天生我出尘寰,虚度风光困世间。鹏翅有时腾万里,也须飞过九重山。”
跟许仲琳比,后世编剧太小白了。
印象里,这部剧还有这么个雷人情节:两人正在讨论某人,此时小兵来报,说某人求见。两人相视一笑:“说曹操,曹操就到。”
姜子牙逛朝歌市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片热闹景象,道路两旁摆满了小摊贩,有卖西瓜的,有卖西红柿的……
西瓜原产非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那是西汉以后的事情了,当时还不叫西瓜,叫寒瓜。西红柿原产南美洲,17世纪才传入菲律宾,后传到其他亚洲国家。
最辣眼睛的是,魔家四将魔礼海(后来的持国天王)用的琵琶竟然是有品牌的,上面有个明晃晃的商标。
当然,《封神榜》就是个神话剧,大杂烩,没必要较真,原著中的错讹本就不少,譬如按正统神仙谱系,哪咤那时还远没出生。
再譬如,纣王游女娲娘娘庙,看到了女娲圣象,于是神魂飘荡,陡起淫心,王曰:“取文房四宝。”侍驾官忙取将来,献与纣王。天子深润紫毫,在行宫粉壁之上作诗一首……
文房四宝?纣王太超前了……
《封神演义》相较于四大名著,真的粗糙了很多。
其实,这样的错讹,别的剧也有很多。
譬如,《康熙大帝》中,孝庄太后双手合十,一脸庄重:“我孝庄……”生前就知道了死后的谥号。
《武则天》一开场,武士彟(武则天他爹)就亲切地喊着小时候的武则天: "则天!则天!"
当然,这些瑕疵,相较于抗日神剧,就是小儿科了。
惊天地泣鬼神,听者伤心,闻者流泪!
所以,“斯人”也好,“是人”也罢,多大的事儿,习惯就好。
PS:凭着记忆写的,未曾考证,若有不实,不是我的错,都是曼德拉的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