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与朋友相约在她家附近的地方吃饭,在她家所在的小区会面以后,一起往吃饭的地方走去。
一个八九岁的男孩从我们面前走过,随手把一个包装袋丢进路边的花坛里。朋友见状马上叫住他:“小朋友,把垃圾捡起来,这里可不是垃圾桶。”那个小男孩听了,赶紧退回来,捡起了刚刚丢的包装袋,往前走了。
我突然生出很多感慨。
朋友看到小男孩丢垃圾的现象,没有任何思索,立刻叫住了他,让他捡起来,那么自然又笃定,所以小男孩很自觉地捡起来了。我想了想,如果换作是我,也许还会迟疑一下,因为我们身边这样随意丢垃圾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我曾经也这样规劝过一些孩子,但是有的孩子不会立刻捡起来,甚至还有的会认为我在管闲事。所以,朋友那种自然又笃定的语气让我有一点点汗颜,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孩子们这样的现象予以正确引导,即使不被接受,不被理解,也应该坚持。
我不禁想起了小学语文教材里曾经有过的一篇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课文里那个捡小鱼的男孩,明明知道水洼里的小鱼是捡不完的,仍然坚持捡起一条条小鱼扔回大海,因为他知道“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想到这里,我突然间豁然开朗,对身边的孩子们乱扔垃圾这样的不良现象,我看到了,指出来,劝说孩子改正,其实也跟这个捡小鱼的男孩一样,不必在乎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听从我的劝导,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而自觉地改正,只要有人能够因为我的劝导自觉改正,那么我的劝导就是有意义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对身边的不当行为进行劝阻、引导,那么这些不当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越来越好,公民的文明程度也就会越来越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