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继续读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每有会心处,皆圈画之。
中国艺术以“隐”为要则,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在言外。如梅圣俞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强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调无画处皆成妙境。
道家强调,天和就是要实现人内在生命的真正平衡,是人的生理生命、心理生命和天地生命的大融合。
在《庄子》哲学中,生命有三个层次:生理生命、心理生命和宇宙生命。生理生命是基础,生理与心理的和谐,是达到人与宇宙生命相契合的必然前提。庄子这一思想受到老子影响,《庚桑楚》引述老子之语云:“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禅心是一种无冲突之心、不争之心、所在皆适之心,虽无所追求,无所得,无所辩,但一切圆融;平和如大海,不增不减;如太虚,廓然荡豁;如朗月,一片澄明。
唐代以后,在强调社会性和谐之外,更突出了人内在世界的圆融,人退回内心,平灭内在世界的冲突,通过心灵的颐养,养得一片怡然。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缥缥缈缈……这三远都表现了一种生命境界,化有限为无限,从静止中寻出流动,为人的生命创造一个安顿的场所。远的空间是由目光所巡视的,但是目光是有限的,而人的心灵是无限的,远的境界的真正完成是在人的心灵体验中进行的,远是人心之远。山水画创造远的境界是为了颐养自己的情性,也是为鉴赏者提供一个可以存养心灵的世界。
享受世界的亲和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倪云林作诗道:“荷叶田田弄柳荫,孤蒲短短径苔深。鸢飞鱼跃皆天趣,静里游观一赏心。”其间荡漾着一种怡然的生命情调。沈周在自作《云山图》中说:“看山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我看云山亦忘我,闲来洗砚写云山。”将平和的心灵融入云山之中。
《中国美学十五讲》的阅读接近尾声,下午又翻阅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了前两章。这本书买了四五年了,刚买回来时粗略浏览一遍,不大读得进去。在读完《中国美学十五讲》后,我愿意慢慢读这本书。两本书有交叉的地方,这也是我重读这部经典的原因之一。这恐怕也是闫老师所谓“叶脉似的阅读”了。
很想念我的老师。
昨晚,夜已深,收到远方的良师益友新颖精心制作的新年贺卡,满满的感动与幸福。夜晚极静之时,收到如此暖心的祝福,品味这饱含真情与期待的寄语,让人不敢怠惰。
己亥春节读书摘记(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