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句话:造成痛苦的不是欲望,而是对欲望的执着(It's not desires, but attachement to desires that causes suffering)。
欲望包括财色名食睡基本“五欲”以及其他一些欲望。由于我们对欲望每分每秒的执着,就有了“诸受是苦”(all perception is suffering)。不了解佛教的总是会问,生活中明明有快乐啊,怎么能说人生就是苦呢?是的,漫漫人生当中,我们常常有“生活,太美好了”的开心时刻;即便是平时,也经常感到轻松舒畅。也许我们觉得“苦乐参半”、“有苦有乐”是更好的轻容,但其实佛家这里强调苦是因为我们时时刻刻没有脱离对欲望的执着,而欲望的执着正是苦之因。佛教说的人生三苦只有“苦苦”(suffering of suffering)是我们平时说的苦,而另两个也就是suffering of dependence跟suffering of impermanence/uncertainty(现代汉语可翻做依赖之苦、无常之苦、不确定之苦)则是对上述的表达。
如果你碰到一个自称“无欲无为”的人,他可能属于两种情况:一个是得不着,所以不想了(这其实已经了不起了);二一个是能得着,得着了,但是刻意逃避这享受。这二者都不是究竟。什么是究竟?与天然合一,是为究竟!什么是天然?天然就是“空”、空性。这就又说到让不了解佛教的人困惑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聊在中文还是英文中,Shunyata都被翻译成空的意思,但它其实是“满”,指的是成为任何事物的潜力,是说任何对人事物的定义都在终极上是错误的,是不实的。这种哲学说辞如果不好理解,就看身边的活例子,比如手机、电脑、电视、电影的屏幕。它可以随时变幻出不同的影像,山河大地,花鸟虫鱼,男女老幼,古今万事,尽在其中。您不知道它下一秒钟的影像是什么,它每一个像素都有颜色和亮度的变化,而所有这些成千上万的像素就包含着无限的可能!这个,就是“空”!
而佛家除了苦,还常常提到“乐”,而这个“乐”是通过认识空而获得的,甚至,从根本上说,空就是乐,乐空不二!!!(Union of Emptiness and Bliss)。这个bliss,英文是极乐,大乐,狂喜,还不是一般的快乐。空就是乐,就是字面含义,因为空本身就是乐,只是生活在二元境界的我们把它们看做是分开的两个性质。为什么空本身就是乐?因为乐意味着你接受从“空”中生发出来的一切,everything,各种变化,全部组合,你都接受,不起分别。这恰恰就是“执着欲望”的反面。(英文的“证悟”是realize,恰恰有认知的含义,所以你认知了,接受了,你就证悟了)。
再拿屏幕为例。生活中你会发现有很多不管什么电影都看、不管什么电视节目都喜欢的人,特别在还没有电脑和手机的时代。我已故二大爷就是这种,自称“有影儿就看”。我两岁时候他就老抱着我上北京六铺炕的石油部电影院看电影。至今记得他常说的那句:“嘿,大洋,咱看电影切?”对他以及好多别人而言,电影院放的什么不重要,是个电影就好看。他对电视也是一个态度。你接受、欢迎、欣赏屏幕上成千上万像素以各自的颜色和亮度产生的任一组合,那不是“乐”是什么?
所谓执着于欲望,就是自我限制,把我们的乐依赖在有限的几种可能性上。外境偶尔满足了我们的这些期待条件的时候,我们就开心了,但这个乐总是带着一个苦的反面,就好像一枚硬币、一张纸,以致你没法儿说它单纯是乐,反倒是说成苦更贴切,因为让我们快乐的条件是那么多、那么苛刻,让我们烦恼却又那么地容易。“空”是无穷的变化,佛家道家都是这么看的。就好像硬币老是被翻面儿。当你乐着的时候,一翻面儿就成了苦,而这是同样一个硬币!佛家有大乐(bliss),是因为他欣赏的是这个币的全部,就仿佛一个财迷,我只要这个金币,不管哪面儿朝上,我都高兴!
说到这儿,究竟的“无欲无为”也就好理解了。就是由“空”生发的三千大千世界无论怎么变化,我们周围的人事物无论怎么翻腾,我们都像我那“有影儿就看”的二大爷看电视一样享受着当下此心。其实,好坏顺逆,无非是人为标签罢了。一切“坏”中都埋藏着好,反之亦然。我们体验、品味着生活,就好像啜饮不同味道的茶、咖啡、汤,no preference, 不去刻意追逐和执着,因为怎么都是好的。还有什么比这更配叫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