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说过,教师的最大师德是无私和按教育规律办事,即“爱与会爱。”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良心。
现在的中国,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到普通教师,到一般家长,大都把这良心抛弃了,都认为教育就是读书,就是做题,就是考试。如果是读有意义的书,做有意义的题,考有意义的试,倒还可以原谅,问题是,现在的学生所读的书,所做的题,所考的试,许多是无意义的,或意义不大。而我们的老师却在那里反复探讨怎么教,学生在那里反复琢磨怎么学,考完试,师生又在那里反复分析考试的得与失。
语文,政治,历史,这些文道统一的学科,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学什么永远比怎么学重要,考什么永远比考得怎样重要。八十年代末期,好像在小学课本上(忘记了是在语文课本还是思想品德课本)有一篇号召全国的中小学生向赖宁学习的文章,我当时看后,就大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材主编部门,是在戕害青少年。鲁迅先生早在《二十四孝图》中就严厉批判过“郭巨埋儿”、“老莱娱亲”、“臥冰求鲤”一类的孝道,说是“将肉麻当作有趣”“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古代的统治者为什么那么推崇《二十四孝图》?一切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真正的孝道不是这样的,我们只要读一读《论语》和《孝经》就知道了。真正的美德少年也不是像赖宁、刘文学那样的。我们的教师在选择教材或在解读教材的时候,甚至在督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思考过所授教材的真正价值?是否为了自身的利益(名或利,或名利),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戕害青少年的杀手?
有些教师与家长很在意孩子的分数与名次,这没有错,问题是这个分数和名次跟孩子的健康成长比起来,真的就那么重要吗?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健康,更自信,更明理,更会做事,更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不然,读书有什么用呢?教师与家长在强烈要求孩子考出好成绩与考出好名次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孩子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是否同时也在关注孩子其它方面的成长?是否只是为了自己那一点可怜的虚荣心?
评价一个学生,不是看他脑子里装了多少,而是看他脑子里还能装多少。脑子越读越笨,求知和探索的兴趣越来越少,你还能指望他脑子里能装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吗?
有些孩子才十二、三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刚丢下饭碗,就被老师或家长赶到书桌旁,埋头写字或读书。中国古人都知道,饭后半小时内孩子是不宜看书的,因为这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这些常识,有些老师和家长是真的不懂,有些则是出于私心,明知故犯,且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
悲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