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无赢家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举行,高考的结果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心,一个“好”的分数、一项“好”的专业、一所“好”的学校,让成千上万的学子们梦寐以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如今的高考,丝毫不逊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科举考试,不但继续延续着曾经传统而辉煌的状元情结,而且还在上演着愈演愈烈的资源掠夺大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已无关紧要,但是学生高考的分数却是至关重要。一切的教育和教育的一切都在紧密围绕着高考的分数而展开,十几年的努力,高考的分数成了唯一的见证。
如今的高考,显然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一位考生的身边,都有着无数人在默默奋斗。凡是能有效提升考生高考成绩的事情,考生之外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去做;凡是不利于学生高考成绩的事情,考生不得不坚决不做。很少有人细细去掂量,考生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取舍之间又有多少是学能所愿?分数之外,还有多少内容亟需补充,还有多少人之为人的道理亟需完善?通过高考,每个人都能做回他们真正的自己吗?只有分数的高考,谈何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学生更是停不下脚步,可曾思量在忙什么?为什么而忙?该怎么去忙?一片森林,只有几棵大树,这还能称得上是森林吗?
高的分数,令人瞩目,让人为之动情,唏嘘之声不已。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发现并重视过孩子们失去了什么?自由!身心都不自由。其实,教育更为浅显的道理是,让孩子们在合适的时候做适合的事情。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最早懂得对自己的控制,就是对于自己排泄的控制,西方小孩很小就被要求形成自己的排泄习惯,这便是对自己的控制,而中国的孩子基于父母的“关心”,小的时候要“司尿”,父母通过吹口哨等方式来控制小孩的排泄。
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被安排的扎扎实实,甚至是连一次难得的游玩,都必须匹配相关的课外作业,所谓的儿童节更是成了孩子们的“儿童劫”,不合时宜的不切实际,让孩子们的身心俱疲。德育的状况最为尴尬,标榜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到底在干了些什么?历经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等学段,涵盖德育、语文、数学、外语、历史、体育艺术等等学科,贯穿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等环节,集中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等力量,通过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等阵地,始终摆脱不了德育让位于分数的尴尬,标榜立德树人的学校却一直在干着以分数论人的事业,并以累且快乐而津津乐道,还会有货真价实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吗?不仅如此,学生的体美劳等素质亦是令人堪忧,远离大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不容乐观,与人相处的为人之道日渐稀疏,失去最为可贵的青春年华,丧失潜能发展的最佳时节,失去自己最喜欢的兴趣和口味,把视力变坏了,把身体学垮了,把基本的生产劳动能力变弱了,把创新学没了,把幸福变没了,一路走来,一路茫然。沉醉于求学路上的鲜花和掌声,到头来依然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世界一天天在改变,不变的是沦为一个个千篇一律的标准件。
家长举数十载积蓄而劳民伤财;学生费十余载青春而穷途末路;教师尽生平所努力而白发苍苍;社会就百般呵护而创业无门;举世人之力,唤不醒沉醉的苦崖学子,一切的一切都在为“虎”作伥,没有一个个强大的学子,何来社会持久的公平和正义。天赋人权,却在以高考分数的情况下而千差万别,个性鲜明的学生,却因为高考的结局而变得面目全非,把关注学生的分数提前到幼儿园,关注之内和关注之外倍受打击,智能发展又岂能只是一个分数了得。且不说这些所谓从小就优秀的高智能生将来会何去何从,也不说他们在追求这种学海无涯的苦途中有多痛苦,舍本逐末,输却地是一个个真实的自己。因为有了太多的忙碌,也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期待,更是因为有了太多的不适合,身陷囹圄而不能自拔,在一个个被圈定的领域内筋疲力尽,应考的技能和造诣也在编织着一扇扇关闭自己的门,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远离自然和社会的经验之谈又该如何去实践和改写世界,穷半辈子努力所备的课却上不好一堂创业课,高考分数再高又有何用?
在一个从小就缺少对个性的关注的环境下成长,长来长去,长大后不知不觉就成了你。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又岂能是一个考分可以相提并论的,诸多的经验之谈,一时半刻或许我们无法彻底参透,但个性领域内更多的发现和发明至关重要,一把尺子可以量出特定领域内的强弱高低,但量不出尺度之外是是非非,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又岂是是一个标准的尺度了得?一个人的强大,又岂能是多方资源相互掠夺的恶果,教育公平从来就是各展所长的公平,缺少对个性化学生的先进评价机制,高考无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