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4.1.9殊途同归

4.1.9殊途同归

作者: 张七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4-11-18 11:05 被阅读219次

    9.殊途同归

    三国时期,虽然三个国家在经济上各有特色,但共同点则是在大乱之后,户口减少、经济衰退。于是三国采取了几乎一样的措施来发展经济、巩固政权。一方面是千方百计的控制更多的人口。大乱之后,往往地广人稀,三国政权攻城略地的同时,对掠夺人口的兴趣往往大于占领城池。另一方面则是千方百计的积累财源,壮大国力。三国虽然在政治上差异很大,但在经济政策上则走上了相同的道路,即发展屯田、盐铁、榷货为代表的官营经济。

    1.户口

    汉末桓帝时期,中国人口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经过长年战乱,人口锐减,到晋武帝一统,虽然经过数十年恢复,但仍然不足之前三分之一。

    户口 汉末 三国合计 晋一统后
    10677960 663423 280000 530010 1473433 2459840
    56486856 4432881 940010 2299990 7672881 16163863

    [1]

    户、口占全国比例
    45% 19% 36%
    57.8% 12.3% 30%

    从数量上看,三国时期,无论是户,还是口,都不过是汉末鼎盛时期的13%强。用“十室九空”来形容当时分裂局面下的民生,可谓恰如其分。而从三国人口占全国比例来看,魏自然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人口占全国的57.8%;蜀由于北方人口南迁较少,开发较晚,人口仅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也就是12.3%;吴则拥有全国人口的30%。国力上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从三国户数的比例看,也是很有趣的。魏口数超过户数12.8个百分点;而蜀、吴则是户数分别超过口数7.3和6个百分点。这就很能说明三国在户口结构上的差异。魏户少而人多的一个可能性解释是军屯人口占比例较大,也就是“集体户口”人数较多。而蜀、吴则是不受国家控制的自耕农所占比例较大。三国户人均口数分别为6.7口、3.4口和4.3口。

    2.军队与官吏

    说完了三国的人口比较情况,我们可以看看三国的非生产人口所占比重,亦即劳动力负担情况。

    晋书文帝纪载诸葛诞作乱时司马昭所上表有云:「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

    蜀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浚收其图籍,……兵二十三万。」

    军力占人口比例 11.3% 10.9% 10%

    三国后期,军力合计约80多万,而在鼎盛时期,则不下百万。但这百万人口当中,考虑到三国均有屯田的开展,不能完全将他们视作非生产人口。

    蜀、吴亡国时,官吏数量分别为四万和三万二千。魏之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余人,各州郡吏员数量不等,少则二百,多则七百。以魏九十郡计,则州郡属官数量也在三万左右。而与郡守同级的典农官属员应不再少数。粗略按照三国人口比例计算,魏的各级官吏数量应约为蜀、吴两国合计,在七八万人上下。三国合计,官吏数量应当在十几万人。

    3.财政

    三国继承汉帝国的财政政策,又有所增减。收入方面,主要有田租、户调、关税及盐铁、屯田、榷货。吴国还有算缗。支出方面,主要有官俸、军粮、赏赐、赈恤等。此外,魏有西北胡族的贡献,蜀有南中西南夷的贡献,吴则有交广贡献的珍玩。

    三国分别有池盐、井盐和海盐作为主要特产。魏有解池、武威、酒泉的盐池,蜀有井盐,而吴也出产海盐。三种盐带来的巨大专营利润,无疑是维持三分鼎立局面的财政基础。

    三国的府藏情况颇为有趣。魏之府藏,经过武帝、文帝两代积累,到了明帝,因其大兴土木逐渐耗竭,史载:

    (卫)觊上疏曰: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难可复振。……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茵褥不致饰,器物无丹漆,用能平定天下,遗福子孙,此皆陛下之所亲览也。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并用筹策,计校府库,量入为出,深思句践滋民之术,由恐不及,而尚方所造金银之物,渐更增广,工役不辍,侈靡日崇,帑藏日竭。

    吴在孙权时库藏也颇为可观,但孙权死后,吴君骄奢,库藏日空。最后末主孙皓在财力匮乏的情况下,仍广修宫室,则吴之亡也必有因。值得一提的反而是蜀。在诸葛亮的经营和提倡下,蜀库藏丰厚,到蜀亡时,“府做有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4.国力对比

    从上面的国力比较可以看出,三国的户均人口、军队占总人口比例是基本相似的。而魏势力强大,几乎是蜀、吴两国国力的总和。在这样的情况下,决定魏无法统一全国的因素注定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而非是经济上的。特别是在诸葛亮和孙权死后的一段时间内,蜀、吴二国当政者不似进取,或对魏采取守势,或沉迷享乐,魏在具备如此好的统一时机的条件下,仍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历史任务,其统治集团的腐朽堕落就不带自言了。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对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是对诸葛亮。蜀国的经济实力约为魏国的四分之一。但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能以小搏大,对魏保持长时间的攻势,并在死后为蜀留下良好的制度,积累下丰富的财力。诸葛亮的文武功劳绝非一些人说得那么不堪,反而充分证明了他是三国时代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二是司马懿。魏的国力摆在那里,但魏的统治者却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那么统一天下的历史任务就要交给其他人了。司马懿以古稀之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之后励精图治,最后完成三分归晋的历史任务。凭此,司马懿无愧于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称号。


    1. 晋书地理志:「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户口之滋殖者也。」晋书地理志:「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通典食货典:「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通典食货典:「蜀刘禅炎兴元年,则魏常道乡公景元四年,岁次癸未,是岁魏灭蜀,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岁次庚子,凡一十八年,户增九十八万六千三百八十一,口增八百四十九万九百八十二,则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通计「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以奉三主,斯以勤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1.9殊途同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my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