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最后一节思修课了,老师说没教你们啥关于考试的东西,这学期就教了你们三个字――尽本分。我仔细回想了自己这学期思修课都做了什么:看过闲书,发过呆,玩过手机,逃课去过图书馆……似乎认真听课的时间太少太少,想来也是惭愧。我从小就对政治不感冒,考试更是惨不忍睹,唯一一次上90分还是在初一的时候,小高考政治也是唯一没得A的。直到现在我都看不进去思修书,看一会就去做别的事情或者发呆了。
庆幸的是我在大学遇到的第一位思修老师还是很有趣的,她讲课不念书本和ppt(真不敢想象那样的思修课是什么样子的),讲的最多的是她在国外的经历,还经常给我们灌鸡汤。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基本上没有人听她讲课(包括我),大概大家都对和政治思修有关的东西不感兴趣吧,又或许是理工科,满脑子都是代码编程C语言。
记得我高一语文老师对我们说,一个真正的理科生,他的文学素养一定不会差。当时是在讲爱因斯坦的一篇文章,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我记得很清楚的是,爱因斯坦真的很有思想,文章写的不错。那时的我们,太把数学当回事了。语文课上都在做数学题,因为没办法,480分的高考数学占了200分。我很感谢我高中的两位语文老师,他们让我看到了生活不只有数学和成绩,还有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听起来是很虚幻的东西,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读过的一本本书中。记得高一还没开学我们学校就发给我们每个人一份长长的书单,当时我几乎把所有的书都买了下来。那个暑假一直在读,《平凡的世界》就是在那个时候读完的,这部书对我的影响很大。
后来上高中后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也读了不少书,包括在高三最后的时候,做题做的心烦,就拿起大家的随笔来读,确实能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有人说,读那么多书,还是没有用。我觉得这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做这件事对你有没有意义。有种东西叫无用之用,你读那么多书,知道了对同一个问题别人有不同的看法,或者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过什么故事,这样你在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容易产生偏见,会用一种包容的态度看待问题,我想这就够了。
似乎扯的有点远,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思修课。有人说本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摆脱应试教育,可以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还是有思修这种考试。那大学上得值不值得呢?我说值得。任何东西存在都有它的意义,用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存在即合理。大学考试不再是知识的测试,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检验。大学可以学到知识,但那几乎都是通过你自学学到的。有可能你毕业了都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其实你学到了,学到了很多,学到的是学习的能力,这才是让你终身受益的东西。你现在学习的专业知识很有可能以后根本用不到,但你一旦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何愁学不到东西,不过是想与不想的问题。
思修老师经常在课上灌鸡汤,很多人对鸡汤很反感,网上的反鸡汤文也大肆盛行。可我觉得鸡汤的意义倒不在于它讲的多么正确,而是它能给我们疲惫不堪的心灵以慰藉,让我们得以放松,充满力量的继续前行。喜欢还是厌恶纯属个人喜好,与鸡汤本身无关。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大学没有语文课,在高数和C语言课之余能在思修课上听听鸡汤,也是能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另一面吧。鸡汤这种东西用在辩论中的确很烂,但在生活中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最后说说尽本分这三个字吧。我说了那么多,自己还不是没有认真听思修课,连最后一节思修课都没有认真听。其实我觉得人是有认知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因而人才是独特的,我没有认真听是因为我尝试着带有批判性思维听课,你讲的东西我认可,但我不全盘接受。所谓认真听无非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当然,我不认为我尽了本分,我看闲书,逃课去图书馆都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只是做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但我希望老师能理解,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被束缚,我也只能向老师说声抱歉。
思修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也没有为我们划重点,考试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我觉得她是尽本分了,毕竟成绩不是大学的全部(但是成绩真的很重要),她没有把思修课变成政治那种枯燥无味的水课,也是尽了本分。
人在社会上要尽本分。什么是尽本分呢?我觉得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不管别人怎么样,我只要做好我应该做的就好了。
下周就要考试了,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非要写这篇文章,收拾一下心情,做好自己的事,认真复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