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金句
根据我的发现,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遇到的问题当成一时的差错,而没有借机对机器的运转进行诊断,以便实施改进。他们即时动手解决问题,却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导致失败频频发生。全面、准确的诊断尽管要耗时多一些,但对未来大有益处。——《原则》
《原则》这本书真的很好看。
虽然书的后半部分的原则我还没有搞明白,但是即使是前半部分的个人经历部分就让我有很大的收获。
第一遍看完书,我觉得这段话可能是作者对原则使用的一个总体概括。我们拆解开来看
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遇到的问题当成一时的差错
我理解,《原则》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告诉我们,“犯错”可能不是表象,而可能是一种必然结果。
举一个例子,考试中一道题做错了可能有两种原因
1、不知道怎么做做错了。
不知道怎么做错了可以细分为,知道要考但是不会做和不知道要考所以不会做
知道要考但是不会做证明自己在考试前没有做好复习:有可能是计划没有安排好,来不及复习。也有可能是复习了,但是没有真正搞懂。
对第一种情况应该检查自己的复习计划制定和执行情况,对没有执行好的计划需要及时调整。并且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计划制定能力和计划执行能力。
对第二种情况应该检查自己的学习计划,自己在学习的哪个环节造成了疏漏,导致自己以为已经学会但其实没有搞懂。此外还要考虑这道题上反映出来的学习问题会不会存在在另外的知识点上。
不知道要考所以不会做证明自己对考试的计划制定存在漏洞:有可能是看了错误的资料,轻信了错误的说法。也有可能是疏忽了某个关键信息,比如考纲调整等。
对第一种情况应该检查自己的计划制定过程中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信息是否全面,流程是否需要优化。
对第二种情况应该检查自己的信息过滤机制,是否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过滤掉了重要的信息。
2、知道怎么做做错了
知道怎么做做错了可以细分为,未按题目要求答题和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
未按题目要求答题证明自己在做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可能设置的障碍或是陷阱。其根本的原因是自己在做题前不知道这里可能会有坑,复习、总结不够全面。
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与没有真正搞懂情况类似,需要检查自己的学习状况。
如果不断细分自己发生的错误,就有可能探寻到发生错误的本源,也就是对错误发生机制的探究。
没有借机对机器的运转进行诊断,以便实施改进
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针对改正错误的更直接的办法,但这个方法特别的费时、费力。只有真正理解这个方法好处的人才会去执行。
1、大部分人不愿意花时间在看不见的事情上
之所以不愿意对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很漫长的,可能看不到结果的事情。
相较之下,直接去解决表面的问题是更简单的,也是更容易被发现的办法。
比如说,看到做错的题就想,我原本就会做,知识粗心。
这样一道错题就被自己复习过去了,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结果,下次由于粗心又做错了另一道题。
这种做法其实并不能有什么实际的改变,虽然从外人看来,是有很大的改变的。
关键是要问自己,究竟想要解决问题,还是只是想要涂改做错的标签。
2、很多人即使想要从源头进行改进,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其实这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成功过怎么知道成功是什么滋味。
我们做的事情往往就是从一个错误到下一个错误。
但是只要不停地改正下去就一定会解决完所有的错误。
当自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的时候,可以请教在这个方面获得过成功,或者有过多次失败经验的人。这样会增加自己解决问题的速度,至少可以少走几次弯路。
个人和组织都适用这一原则
这条原则实际上涵盖了个人和组织在面对错误时应该做的。
假如把人看做一部正在运行的机器,每个部件之间的分工、协作就和组织的分工、协作类似。
面对频频发生的错误,应该更多的在更深的层面分析犯错的原因。
今日反思
一、
昨天断更
昨天其实确实非常忙,基本是按照自己既定的计划和方案行动的。
断更的关键是不可预见的临时事情,打乱了晚上的时间安排。
因此在计划制定的时候一是要留出充分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提前做好更新准备,也就是存稿,在今后的日更中要尽量存稿。尤其是花费时间较多但可以提前准备的金句部分。
二、
记笔记的方法要优化
仔细分析了一下,现在自己做读书笔记花得时间很多。
我做读书笔记的目的主要对有感想的案例或者说法进行记录,以便后续使用。
我的目的不是吧要做的笔记记住,而是能够快速复习,想用的时候有用到书里去找。
选择复制粘贴,并对内容进行分类可能是更好的办法。
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把内容再过一遍可能是更好地选择。
三、
要对印象笔记进行新一轮的梳理利用。
主要是利用好见感思行的模板,对看过的素材进行分类、积累。
同时对保存下来的文章进行解构,分析自己与作者的思维差距和写作回路,看看有什么可以学习的。
四、
今天的效率不高,不停地分心和拖延。
很可能是因为昨晚和今天早上没有对要做的事情进行规划。
只规划了两件事情,就只完成了两件事情。
但是在规划的这件事情上确实很果断。
网友评论